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战地火线九姐妹”:40年后再相聚,初心未改映峥嵘

微笑着前行 2025-10-22 18:29:06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战地火线九姐妹”:40年后再相聚,初心未改映峥嵘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集体一等功的"战地火线九姐妹",40年后的再次相聚! 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二等功臣"张岩,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50军149师总机班班长,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张岩带领总机班女兵们跟随大部队战斗,在连续几昼夜的风风雨雨中为了保障通讯畅通,九个年轻的女战士用雨衣包住机器自己却淋得全身透湿,在枪林弹雨中、在深山密林里、在浓雾茫茫的夜晚,她们9人分成三个电话站,不怕苦累无惧敌人炮火, 149师作为当年西线战场的主力部队,彼时正肩负着攻克越南沙巴、切断越军316A师退路的关键任务,而总机班的通讯保障,正是维系师部与前沿各团、营作战指令传递的“神经中枢”。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在实战中被无限放大——因越军依托深山密林构筑了密集火力点,我军进攻需根据战场动态实时调整部署,一旦通讯中断,前沿冲锋的战士便可能陷入信息隔绝的险境,师部也无法及时掌握战况。 张岩能成为总机班班长,并非偶然。1974年她从河北参军,入伍后便专攻有线通讯专业,战前已在师部通讯连接受了两年多的高强度训练,不仅能蒙眼完成总机接线操作,还熟练掌握野外线路架设、故障抢修等实战技能。1979年2月战役打响前,她接到命令组建女兵总机班,九名成员分别来自四川、湖南、河南等地,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也不过22岁,多数人此前从未经历过实战环境,却在出发前集体写下请战书,主动要求跟随主攻部队行动。 战斗打响后,九姐妹的三个电话站始终紧跟作战进程转移。在沙巴战役最激烈的三天里,越军炮火多次覆盖我军通讯枢纽,她们曾在一次炮火突袭中被迫放弃临时搭建的掩体,张岩带着两名战士用身体护住总机,其余人则快速收捡线路器材,仅用十分钟就在百米外的山洞里重新建立起通讯站。彼时山间夜雨连绵,雨衣全部裹在总机和线路接头上,女兵们的军装从里到外湿透,贴在身上冻得发抖,却没人敢靠近取暖的篝火——火光可能暴露目标,而通讯中断的后果比严寒更致命。 她们的坚守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2月27日,前沿3营进攻某高地时遭遇越军暗堡阻拦,伤亡较大,营部通过总机向师部请求炮火支援。当时越军炮弹正密集落在总机站附近,接线员小周的手指被弹片划伤,鲜血滴在接线盘上,她却咬牙坚持完成线路转接,使得师部炮火精准覆盖目标,3营最终成功攻克高地。此战后,师部专门为总机班记功,评语中写道:“九名女战士以钢铁意志保障通讯链路畅通,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关键支撑。”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九姐妹随部队回撤,随后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张岩继续留在部队从事通讯教学工作,直到1998年转业到地方邮政系统;年龄最小的小李退伍后回到家乡当起小学老师,课堂上总会给学生讲起当年的战斗故事;还有几人则进入电信、公安等行业,始终保持着部队里雷厉风行的作风。她们在此后的四十年里虽有书信往来,却因各自忙碌鲜有机会全员相聚,直到2019年,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协助下,分散在六个省份的九姐妹才终于在昆明重逢。 相聚那天,她们特意穿上印有“149师总机班”字样的纪念衫,手里捧着当年的黑白合影——照片里的姑娘们穿着军装,眼神坚定地站在总机旁,身后是临时搭建的帐篷。聊起当年的经历,张岩还记得自己曾因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接线时差点睡着,是战友用冷水擦脸才让她保持清醒;有人想起为了背记几百个部队番号,把号码写在手臂上,洗澡时都舍不得搓掉。这些细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真实刻画出一群年轻女兵在战场上的责任与担当。 从1979年的枪林弹雨到2019年的温暖相聚,四十年光阴改变了她们的容颜,却未曾改变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军人底色。“战地火线九姐妹”的故事,不仅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通讯兵群体的缩影,更揭示出平凡岗位上的英雄力量——没有冲锋陷阵的光环,却用一次次精准的接线、一场场无畏的坚守,为胜利筑起了不可替代的“通讯防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4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