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退出政坛,这一次为什么伤心绝望? 张亚中第二次参选国民党主席,最终得票2354票,排在第四名,要知道四年前第一次参选时得票6万多票,排在第二名,与党主席失之交臂。 这一次为什么张亚中如此伤心绝望呢? 在张亚中参选过程中以及退出政坛千字申明中可以找到答案。 第一,在他看来,自己的论述虽然完善,却“穿不透认知短浅的高墙,也抵不过政客煽情的喧嚣”。这直接表达了台湾的政治生态,都是利益至上、投机主义、欺骗民众,为了选举不择手段。 第二,他提到“隐形的翅膀终究没能飞过大海”,形象地比喻自己的政治理想未能跨越两岸的鸿沟。这是表现出他的失望与绝望,在一个正在爱中国、爱台湾的文人张亚中看来,自己虽然有理想,始终如一,然而现实确是如此的残酷。 第三,声明中引用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出自近代志士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表达了豪迈与悲壮的情怀。张亚中借此抒发自己虽败犹荣的心境,强调对理想的坚持无悔。 第四,在选举辩论过程中,张亚洲一直对郑丽文的人品、过往经历及选举动机等进行批评,在张亚中眼里,郑丽文就是一个投机主义,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在两岸政策及和平统一论述中没有具体的理论基础和措施,只是喊口号,这样一个投机主义者,仅凭口才和虚假的表面就赢得了党主席,表示不服气。 四万多票的落差,不是数字的冰冷变化,是四年热血与理想被现实碾碎的声响。四年前他还能凭着“两岸一中”的坚定论述,点燃深蓝支持者的热情,拿到6万多张票紧追朱立伦;如今得票率只剩1.91%,连零头都不到,这样的溃败足以击垮任何理想主义者的坚持。 他那句“穿不透认知短浅的高墙”,藏着太多无奈。8月去香港参加和促会,不过是在场聆听国歌,回到台湾就被党内声音要求“滚出国民党”,连退役将领臧幼侠都因同场参会被查退役金。他反复阐释“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可国民党青年训练营里的年轻人对此一头雾水,党内高层更是避之不及,把这些论述当成“考古题”甚至“麻烦”。投机政客靠煽情口号就能聚拢人气,真正的理论却成了“不合时宜的唠叨”,这样的政治生态怎能不让他寒心。 对郑丽文的不满,更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在辩论中追着问郑丽文的立场转变——当年退出民进党明明因派系斗争,却宣称是反对“台独”;如今拜会日本政客高市早苗,让国民党亲日倾向越来越明显。可这样一个在他看来“没有理论基础、只会喊口号”的对手,却靠着洪秀柱、连战家族和黄复兴党部的支持,以6万多票的绝对优势胜出。更讽刺的是,有说法称他对郑丽文的批评只是“策略性助攻”,这种被曲解的无奈,比失败本身更伤人。 “隐形的翅膀终究没能飞过大海”,这句比喻里全是绝望。他曾想靠“两岸和平协议”的论述搭建沟通桥梁,可国民党不仅不接受,还把他当成“烫手山芋”,朱立伦阵营早盼着他主动离开。连他以为能获得默认的马英九,也始终保持沉默,从未公开回应过他的主张。当坚持的理想被自己人视作“麻烦”,当跨越鸿沟的努力沦为孤掌难鸣,退出成了唯一的解脱。 引用谭嗣同的诗句,看似豪迈,实则藏着文人政客的悲壮。他知道自己的理论未必全可行,却始终想为国民党守住“一个中国”的根。如今根没守住,自己倒成了“搅局者”,这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处境,和百年前的志士何其相似。 不是没抗争过,只是抗争到最后发现,对手从来不是某个人,而是整个漂浮着投机与短视的政治泥潭。当6万票的支持变成2000多票的冷落,当坚定的理想敌不过派系的算计,伤心绝望不是矫情,是理想主义者与现实碰撞后的必然结局。
国民党选大陆事务主任?张荣恭真不如卓伯源靠谱!(10月22日)郑丽文忙着敲定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