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于和伟说,当时,《狂飙》筹拍时,有天,我给导演徐纪周打了个电话,我说我可以给你推荐个演员吗?你给看着安排个角色,她演技很不错的,没想到徐导也很爽快,直接就答应了我的请求。 2021年的一个午后,《狂飙》剧组的选角会刚结束,导演徐纪周正对着“高启兰”的角色简历发愁。 这个要横跨二十年、藏在黑与白夹缝里的角色,既要有少年时的怯懦,又要有成年后的隐忍,试了十几个演员都没找到感觉。 这时手机突然响起,是于和伟的电话,听筒里传来他一贯沉稳的声音,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徐导,我认识个姑娘,之前合作话剧时见她为个小配角熬夜改剧本,细节抠得特别死,高启兰这角色她说不定能驾驭。 电话那头的徐纪周愣了愣,想起于和伟从不会随便推荐人,当即应下,行,让她来试试。 而这句看似简单的推荐背后,藏着一个新人演员11年的蛰伏,更揭开了演艺圈最真实的生存逻辑。 人脉或许能递上敲门砖,但能把砖攥稳的,从来只有实力。 被于和伟推荐的姑娘叫隆妮,那时她已经在演艺圈摸爬了快十年。 自幼练舞的功底让她身形挺拔,可在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毕业后,她能接到的只是没几句台词的龙套角色。 哪怕演过汉王妃这样的小配角,也被观众吐槽“木头脸”。 直到签约于和伟任大股东的和颂传媒,她的事业才终于有了转机,但真正的机会,还要等那个来自《狂飙》的电话。 为了接住这个机会,隆妮几乎把自己“掰碎了”融进角色里。 她先把高启兰的人生拆成三段:少年时躲在哥哥身后的瑟缩、青年时藏在眼镜后的暗恋、成年后穿白大褂的克制。 为了演好骨科医生,她特意去医院见习一周,跟着内科医生学写病历,戴无菌手套的动作练到指尖发白,就连拿听诊器的姿势都改了十几遍。 试戏那天,她没刻意装温柔,反而在看“安欣”的眼神里加了点倔强。 那是她琢磨了半个月的细节,没想到正戳中徐纪周的心思,这就是我要的高启兰,有股藏不住的劲儿。 《狂飙》播出后,隆妮真的火了。 高启兰戴着金丝眼镜沉默坐在强盛集团办公室的镜头,原本只是背景戏,却因为她演活了“看似无害实则清醒”的感觉,被导演加了戏。 网友剪了她和安欣擦肩而过的片段,没有台词,只靠攥紧手提袋的手指、泛红的眼眶,就把不舍与绝望传得清清楚楚,评论里满是“这眼神里全是故事”。 可谁也没料到,这份热度很快就凉了下去。 2024年《城中之城》播出后,隆妮饰演的周琳引发争议,差评铺天盖地而来,广告商连夜撤单,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她一个剧本都没接到。 对于刚冒头的演员来说,这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她甚至给经纪人发消息问“我还能演吗”。 就在她快要放弃时,于和伟的电话来了,没有安慰,只抛了句狠话,怕不怕从零开始?” 次日隆妮就被安排到横店当群演,38度的大棚里穿破棉袄演“死人”,一场躺尸戏NG八次,导演差点换人。 收工后,于和伟递给她一张写满笔记的A4纸,上面全是“呼吸节奏、视线焦点”的表演细节,墙上的计划表还写着“能演到八十岁才算赢”。 这份“狠劲”的培养,比直接给角色更戳人心,于和伟要的不是“扶着走”,而是让她自己“站起来”。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沉默的荣耀》,剧组原定的“黎晴”演员临时辞演,于和伟力荐隆妮救场。 但特意让剧组把她的简历压在最底层,只附了句“愿意从群演干起,能扛住角色重量”。 进组前,他给隆妮点透了角色精髓,黎晴的狠不是装的,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你把去年被骂的委屈、不甘都攒着,放进眼神里。 隆妮真的这么做了,为了练出特工的“刀子眼”,她每天用手电筒直射眼睛三十秒,眼泪流不停也不歇。 为了调整声线,用手指压住锁骨发声,练到声带充血。 她不仅背熟自己的台词,连于和伟的对手戏台词都烂熟于心。 有场“眼神交锋”的戏,她设计了三层情绪:先故作轻松审视,再闪过慌乱,最后归于狠厉。 拍摄时,于和伟看着她眼里的情绪流转,悄悄朝导演比了个OK手势。 如今的隆妮片酬翻了三倍,还拿到了爱奇艺S+级电影的女一号,监制正是于和伟。 演艺圈从不缺“推荐”,但像于和伟这样的推荐太少了。 他不是简单地给资源,而是先看到隆妮熬夜改剧本的韧劲,再用“推到谷底再爬起”的方式磨她的演技,最后把情绪共鸣的钥匙递到她手里。 演艺圈的真相从来都是这样:有人递砖很重要,但能把砖砌成墙的,只有自己的汗水。 而那些愿意蹲下来教你怎么砌墙的人,才是真正的“演技伯乐”。 这份前辈与后辈的良性循环,才是这个行业最该有的样子。
《惊变》谍战剧,这阵容直接封神了于和伟老师新剧即将上映!光看演员名单就疯狂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