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稀土问题解决了? 马来西亚宣布:自2025年10月22日起,欢迎外国公司合伙开发1610万吨稀土储量。 马来西亚的稀土合作并非简单的“开门迎客”,而是一场考验战略定力的“系统工程”。 其成功与否,不取决于吸引多少资本与技术,而在于能否建立“资源-技术-环保-利益分配”的平衡机制。 既不让资本主导资源分配,也不让技术卡脖子,更不让环保拖后腿。 这不仅是马来西亚的考题,也是所有后发资源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实现“价值跃升”的共同课题。 网友说马来西亚此举是吸引资金和先进技术,推动稀土产业链向纵深发展,进而实现马来西亚从卖矿到卖磁铁的转型,以促进GDP增长。 马来西亚与澳大利亚莱纳斯集团合作开发的稀土矿床,因马来西亚禁止自2023年起原矿出口,进展缓慢,但双方仍在继续合作。 马来西亚的无氨浸出工艺已获得某东方大国同意,预计将使成本降低20%左右,利润空间扩大20%左右。 这一技术突破也将有利于莱纳斯集团在马来西亚的扩建计划获得批准。 至于中资企业,与马来西亚的合作被认为是更长久的策略,而外资则看重锁定稀土资源这一稀缺机会。 总体而言,马来西亚的稀土市场潜力巨大,但技术短缺、环保法律问题较多。 看马来西亚搞稀土合作,感觉它想法挺实在的,不想只卖原材料赚小钱,想往深加工走做磁铁,这样能多带动经济。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也挺明显的。 它自己没太多核心技术,不管是跟莱纳斯合作,还是靠那个新的浸出工艺,都得看别人脸色,话语权不够。 而且外资和中资想法不一样,外资想先把资源攥手里,中资更想长期一起做产业链,要是没捋顺规则,很容易乱。 最关键的是环保,之前项目就因为这个卡过壳,要是平衡不好污染问题,再好的计划也落不了地。 总的来说,这事儿想成,得把技术、资本、环保这几头都顾到,不然容易空欢喜。 总而言之,马来西亚缺核心技术,依赖外部易被动,若能借合作学技术、建本土团队,才能真正握主动权,不然升级难落地。 读者们,你们觉得呢?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