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华人精英移民到美国之后,不出两代,基本上都成为普通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先说说这“不团结”的毛病有多害人,美国社会里,少数族裔想站稳脚跟,抱团是最基本的法子,可华人偏不擅长这个。 你看印度人,不管是硅谷搞技术的还是华尔街做金融的,碰到老乡都肯拉一把,成立的商业联盟、职业协会能实打实帮成员对接资源,谁家孩子想进大厂、创业缺资金,族群里总能找出人搭把手。 黑人更不用说,民权运动几十年攒下的组织力,碰到种族歧视、职场不公,一呼百应就能搞起抗议,逼得主流社会不得不重视他们的诉求。 可华人呢?别说跨地域帮忙了,有时候同个社区里,大陆来的、台湾来的、香港来的都未必能一条心,甚至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争得面红耳赤。 之前有个华人工程师团队想争取公司的核心项目,本来技术实力够强,结果内部为了谁当负责人闹分裂,有人还偷偷给白人上司打小报告,最后项目被一个印度团队拿走了,这就是典型的窝里斗,把到手的机会都作没了。 在美国,你不发声,没人会主动给你权利,前几年疫情期间,针对华人的歧视事件翻了好几倍,有人被当众辱骂,有人店铺被砸,可多数人还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愿绕路走也不肯站出来维权。 反观其他族裔,哪怕是小事也会集体发声,有个黑人小哥被超市保安怀疑偷东西,当天就有上百人来超市抗议,最后超市不仅道歉还开除了保安。 华人总觉得“忍忍就过去了”,可这种隐忍在别人眼里就是好欺负,职场上晋升被卡、资源被抢,也很少有人敢站出来争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华人只会干活不会要权益”的刻板印象,硅谷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亚裔晋升比白人慢三成,华人能进管理层的还不到5%,这跟咱们遇事不敢争有直接关系。 最要命的还是政治上的“真空”,人家玩的是抱团争权益,咱们连投票都懒得去。美国这地方,政策偏向谁、资源分给谁,全看哪个群体有政治影响力。 印度裔才几百万人,却能选出好几个议员,推动的法案专门照顾本族裔的职业发展;黑人的选票能左右关键州的选举结果,两党都得哄着他们。 可华人呢?2020年大选前,有投票权的华人都快300万了,成年公民投票率才刚过50%,之前几十年更是常年徘徊在40%左右。 很多人觉得“政治跟我没关系,好好挣钱就行”,可殊不知,学区划分、职场歧视、社区安全这些事儿,全靠政策撑腰。 有个华人聚居区想建个公立图书馆,申请了好几年都没批,后来才知道,隔壁的拉丁裔社区因为选民投票率高,议员优先给他们批了经费,这就是现实——你不把选票当回事,人家就不把你的需求当回事。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短板还在代代传。第一代移民靠吃苦拼出了中产,却总跟孩子说“安稳最重要,别惹事”,把“隐忍”当成生存智慧教给下一代。华二代从小在美国长大,本来该更懂社会规则,可受家里影响,还是习惯埋头搞技术、做本职,不懂得经营人脉、争取曝光。 反观印度裔家庭,长辈会主动带孩子参加族群聚会,教他们怎么跟议员打交道,怎么利用社群资源,这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有人说这是美国的“玻璃天花板”太硬,可为啥印度人、犹太人能打破?关键还是咱们自己不争气。 华人高学历比例明明很高,2023年统计里九成新移民都是高知,可分散在各个领域各自为战,力量全被稀释了。 要是能像印度人那样建职业网络,像黑人那样搞政治动员,就算有天花板也能砸出个窟窿。 现在倒好,精英家庭一代比一代普通,胡适的后代早就没人听说,硅谷工程师的孩子开起了小超市,不是他们不想拼,是没地方借力,也没人教他们怎么拼。 说到底,华人精英在美国两代归凡,不是命运捉弄,就是自身短板拖了后腿。不团结、爱内耗,让集体力量成了泡影;遇事隐忍,把话语权拱手让人;不懂政治,让族群成了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跟黑人、印度人比起来,咱们缺的不是智商和努力,是抱团的意识和争权益的勇气。再不想着改,下一代可能连普通日子都得小心翼翼过了。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面对种族歧视,美国亚非少数族裔团结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