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鲜花也没有寿宴,唯一的生日礼物,是侄子送来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三学社画的祝寿字画...... 2023 年 8 月,北京中关村 60 多平米的老房里。 许鹿希坐在书桌前,度过自己 95 岁的生日。 没有鲜花簇拥,没有寿宴热闹,屋里只有蝉鸣作伴。 她手里握着支旧钢笔,笔尖在日记本上写下 “又一年”。 这钢笔是邓稼先 1953 年送的结婚礼,陪了她 70 年。 当年他笑着说 “用它写咱们的日子”,如今只剩回忆绕心头。 书桌上摊着本泛黄笔记本,是邓稼先的工作记录。 许鹿希翻到 1962 年那页,核装置草图旁写着 “勿念”。 她想起 1952 年北大相遇,他在物理系讲课的认真模样。 那时她在医学院旁听,一眼就被他的专注打动。 指尖抚过字迹,又忆起 1964 年原子弹爆炸那天。 她在实验室加班,听到广播时试管差点从手中滑落。 1985 年邓稼先回家那天,画面还清晰在眼前。 他瘦得脱了形,却笑着递来块戈壁滩的石头。 “这是试验场的石头,带回来给你看看。” 结婚时他曾说 “以后带你看遍山河”,如今只剩石头作念想。 她接过石头,触到他手上老茧,眼泪忍不住落下来。 后来才知,那些年他常捡石头,缓解对家的思念。 侄子送来祝寿字画时,许鹿希正整理旧日书信。 信里夹着 1954 年颐和园合影,他牵着她的手笑得灿烂。 信是邓稼先同事寄的,说 “当年他总夸您支持他”。 还提到他曾在戈壁滩写过信,可惜没寄就藏了起来。 许鹿希把信和字画叠在一起,都是心头珍贵的回忆。 老房里的阳光慢慢移动,照得这些物件暖融融的。 1971 年特殊时期,许鹿希被派去干重体力活。 每天累得直不起腰,却还坚持给邓稼先写信。 信里会提 “院里月季开了”,像他在家时分享日常。 从不说自己的难处,只道 “家里都好,你安心工作”。 有次孩子发烧,她连夜送医,第二天依旧去干活。 邓稼先后来知道了,在信里写 “委屈你了”,字迹都发颤。 许鹿希 90 岁那年,专程去了邓稼先的试验场。 同事陪着看当年工作棚,地面还留着试验的痕迹。 “邓先生当年住这儿,冬天冷得整夜睡不着。” 她捡起块石头,像接过他当年递来的那块一样郑重。 想起他曾说 “等任务完成,咱们看戈壁落日”。 心里默念:“我来看你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好。 ” 如今书桌上资料堆得整齐,她还在完善邓稼先传记。 遇到不懂的核物理术语,就给老同事打电话请教。 有时聊到深夜,对方说 “您这么大年纪还这么较真”。 她总说:“这是我答应他的事,必须做好。” 书架上医学、物理书籍摆满,都是这些年攒下的。 一本物理书里,还夹着他当年画的知识点图。 每天清晨,许鹿希都会擦拭邓稼先的照片。 从结婚照到工作照,一张张摆在窗台晒太阳。 擦结婚照时,会想起他掀盖头时紧张的模样。 擦完照片就看书,累了就摸会儿那块戈壁滩的石头。 老房陈设还是八九十年代的样子,从没大改动过。 她说 “这样就像他没走远,家里还和以前一样”。 傍晚时分,许鹿希合上日记本,把钢笔仔细收好。 夕阳透过纱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老槐树,想起年轻时的日子。 当年他就在这树下教孩子骑自行车,笑声传得很远。 95 岁生日这天,没有热闹庆祝,却有满屋子回忆陪伴。 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和邓稼先的初心与深情。 现在的许鹿希,依然保持着规律的生活。 早上整理资料,下午看书,傍晚在阳台慢慢散步。 散步时会哼起当年两人常听的老歌,调子轻轻的。 偶尔有访客来,她平静讲邓稼先的故事,眼神温柔。 手里常握着那块戈壁滩的石头,像是握住了岁月。 60 多平米的老房里,每件物品都藏着跨越时光的坚守。 主要信源:(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恭贺“两弹元勋”邓稼先夫人许鹿希九十五岁华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