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择把大部分产能放在了国内,这一点很高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荷兰政府的一纸冻结令,把闻泰科技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个花 330 亿买下安世半导体的中国企业,突然被冻结了全球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度权,一年期限的禁令像根绳索勒在了脖子上。 但奇怪的是,闻泰没慌,反而让外界看清了它五年前布下的大棋。这场被称为 “蛇吞象” 的并购完成时,所有人都盯着安世的百年技术积累,却没人在意闻泰悄悄启动的产能迁移计划。 当时行业里都流行 “躺赚” 模式:收购海外企业后直接用现成产能,省时又省力。可闻泰偏要反着来,第一时间派 20 名技术专家扎根荷兰工厂,不是为了守着那边的产能,而是为了把核心制造能力搬回国内。 东莞和淮安的超级工厂接连落地,砸钱的力度毫不含糊。2022 年东莞基地投产,年产能直接干到 300 亿颗,是荷兰工厂的 3 倍;第二年淮安基地跟上,专攻新能源车急需的第三代半导体。到 2024 年,安世 72% 的产能都扎在了中国,荷兰那边反倒成了 “配角”。 这波操作在当时看着费劲,如今成了保命的关键。荷兰冻结令下来时才发现,安世真正的命脉早不在欧洲了 —— 东莞封测基地支撑着全球 70% 的终端出货,一年超过 1100 亿颗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 更妙的是上海临港的 12 英寸晶圆厂,这个原本的 “战略备胎” 现在成了撒手锏。工厂完全在中国管辖之下,不受海外禁令影响,目前已经有 3 万片 / 月的产能,未来满产更是能超过海外所有工厂的总和。 荷兰政府怕是没算过这笔账:欧洲车企近六成的芯片订单都依赖安世的中国产能,真要是断供,先扛不住的是自家汽车产业。这也是后来荷兰主动找闻泰协商的核心原因。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 年上半年,安世 48% 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汽车领域的收入占比更是接近 60%。国内产能不仅没受冻结影响,还把供货周期从 12 周压缩到 4 周,比亚迪、蔚来这些车企反而更依赖它了。 对比当年的 “造不如买” 论调,闻泰的远见太关键。要是当初把宝全押在荷兰,现在恐怕只能任人拿捏。毕竟全球化顺风时怎么都好,可风向一变,只有把根扎在自己地盘上才稳当。 荷兰冻结事件给所有中国企业上了一课:供应链安全永远比短期效率重要。闻泰用真金白银的布局证明,所谓深谋远虑,不过是在风平浪静时,就想好了暴风雨来临时该往哪躲。 现在再看这场博弈,冻结令冻住的是海外资产,冻不住的是闻泰扎在国内的产能根基。这波操作,确实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