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出一份珍贵档案,是1945年和杨振宁同船赴美留学的清华学生名单,总共22人。这份名单背后,是一代学子在战火中求学的艰辛历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杨振宁随家人从北平辗转回到合肥借读。随着战事扩大,清华、北大、南开南迁成立西南联大。杨振宁父亲杨武之作为清华数学系主任,安顿好家人后便赶往长沙任教。1938年全家迁至昆明,杨振宁进入昆华中学高二就读。当时教育部允许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这位天才少年高二结束后就考取了西南联大。 在联大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后,杨振宁曾在附中任教,学生杜致礼后来成为他的妻子。1945年夏,他踏上了赴美留学的艰难旅程。当时中美航线中断,他先飞抵印度加尔各答,苦等三个月才登上美国运兵船。船上留出少量床位给非军方人员,杨振宁和21名清华同学挤在四层统舱里,每层床位高度不足半米。美国士兵想找他们打牌赚钱,这群一心求学的青年无人应战。 1945年11月抵达纽约后,杨振宁立即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寻找物理学家费米。这份名单上的22人,个个都是当时的顶尖学子,他们带着报国理想远渡重洋,后来在不同领域成为栋梁之材。他们的故事,是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坚守学术火种的缩影。 素材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