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中全会公报越品越有味道,最戳人的不是新提法,而是毛主席当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老战略,在今天被续上了超接地气的新篇。这哪是简单延续,分明是把历史智慧用到了当下的博弈里。 看完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政策内容密集,未来五年的目标宏大,但越琢磨越觉得回味无穷。 其中有一句眼熟又厚重的“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这句话一出现,就让人想到上世纪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这当然不是怀旧,而是历史智慧被重新激活,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用进了当下的战略布局中,既有传承,也有升级。 转到今天的现实,四中全会的公报定了两个核心任务,一个是为“十五五”规划定方向,一个是对强军目标再强调。 会议明确,到2027年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这个“三步走”的战略框架其实和上世纪“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思路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复杂外部环境下保持战略主动。 “深挖洞”是备战,“广积粮”是发展,“不称霸”是战略定力,而“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则是在和平发展大背景下对这种思维模式的现实化调整。 当下的全球形势多变,不只是地缘政治,还有科技竞争、经济博弈。 四中全会这次特别强调强军建设、科技自立自强、以及国防的现代化升级,实际上就是在新的技术革命和国际关系格局里重塑安全体系。 这个提法“边斗争”不是指战争,而是应对非战争状态下的各种斗争,比如军事博弈、科技较量、产业链竞争。 而“边备战”则是指在防患于未然的基础上强化战备能力,“边建设”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机制、提升能力。 这套逻辑很中国,踩得实。 毛主席当年的那套战略,是在美苏争霸、中苏交恶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那个年代,中国刚起步,底子薄,不可能指望谁来保护自己。 今天环境变了,但核心没变。 国际上依旧有对抗、有封锁、有竞争,只是形式变成了供应链、芯片战、科技围堵、规则博弈。 用“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来形容现在的局面,是恰到好处的。 比如四中全会这次把“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放在突出位置,实质上是把国防现代化的思路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发展领域。 科技强国、制造业升级、产业自主,这些都是建设版的“广积粮”。 “广积粮”意味着厚积薄发的能力,比如新质生产力布局、卫星互联网、芯片独立,这些都成了新的“粮”。 再看“深挖洞”,过去是地下防空洞,现在是全域防护体系,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 四中全会提出要“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一条其实就对应了当年的“深挖洞”,只是领域从战场扩展到全社会体系。 而“不称霸”,依旧是一条底线,是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最鲜明的姿态。 四中全会的公报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全球合作,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规划展现出战略远见和稳定性,为全球发展注入确定性。 这就是“不称霸”的现代表达,不搞对抗,不搞封闭,用开放博弈的方式塑造发展空间。 中国从未走向对抗,而是在斗争与合作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逻辑,这种逻辑是能自圆的,因为“斗争”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备战”是底线思维,“建设”是根本方向。 三者并不矛盾,而是互为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最难的那条路,即在发展中保安全,在开放中控风险,在斗争中求和平。 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四个字:稳中有进。 这样的战略节奏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看,显得格外清醒,也正因为这种长期主义,中国才能在全球多轮冲击中保持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