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0-25 11:51:02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极少数几个没有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国家之一。 在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这个问题上,中国目前属于全球极少数的“保守派”。尽管科学评估已经表明经过严格处理的再生塑料可以安全使用,但中国仍然选择暂不批准将其用于食品包装。 这种谨慎态度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安全优先于环保”的决策逻辑。 陈君石院士指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其实已经完成了对再生塑料的科学评估。研究结果明确显示,回收的PET塑料瓶经过仔细清洗和处理后,制成的再生塑料能够符合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要求。 从纯技术角度来说,再生塑料的安全使用是有科学依据的。然而,科学结论只是决策的一个方面,监管部门还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目前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欧洲、北美、澳洲、日本、韩国、印度等,都已经允许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这些国家建立了成熟的回收体系和严格的监管标准。 例如欧盟要求再生塑料必须来自可追溯的食品级原料,并通过高温脱挥、化学净化等工艺确保安全性达到新料标准。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塑料生产和使用大国,但在回收体系和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差距。 陈院士解释说,中国监管部门最担心的是再生塑料在回收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污染。塑料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物质,如果回收来源不可控、处理工艺不达标,有害物质可能残留。 考虑到中国庞大的食品消费群体,任何潜在风险都可能被放大。因此,监管部门宁愿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 这种谨慎态度也反映了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贯思路,陈君石院士曾参与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评估工作,他强调中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历来采取“零容忍”态度。 与一些国家相比,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敏感,任何与食品相关的风险都会引发强烈反应。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监管部门在引入新技术或新材料时格外小心。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公众接受度,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的调查显示,虽然有超过六成的消费者对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持积极态度,但公众对“安全性保障机制”的了解仍然有限。 陈君石院士认为,在风险分析框架中,“风险交流”与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同样重要。如果不能有效与公众沟通科学结论,即使科学上安全的技术也可能难以推广。 目前,中国产生的再生塑料主要流向非食品领域,如日化产品包装等。这种“降级使用”虽然保证了食品安全,但从资源利用效率角度看并非最优解。随着中国塑料污染治理压力增大,如何平衡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成为越来越紧迫的课题。 陈君石院士建议,未来中国可以考虑逐步放开再生塑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但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监管措施。 这包括制定严格的再生塑料质量标准、建立可靠的追溯系统、加强对回收和处理企业的监管等,同时,需要加强公众科普,提高消费者对再生塑料安全性的科学认知。 从国际经验来看,再生塑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安全应用已经有成熟先例。比如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国际上已被广泛用于饮料瓶等食品包装。一些国际大型食品企业也开始在中国供应链中探索使用再生塑料,尽管目前还限于非食品接触部分。 陈君石院士总结说,中国在再生塑料食品包装问题上的谨慎态度,体现了“安全优先、稳步推进”的原则。随着技术进步和监管完善,未来可能会逐步放开限制。但在此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科学准备和舆论准备。 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与中国在转基因食品等新兴技术领域的策略一脉相承。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再生塑料问题只是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的一个缩影。 陈君石院士长期倡导的科学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基于证据的决策理念,正在逐步影响中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在平衡创新发展与安全保障的过程中,中国正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食品安全治理之路。

0 阅读:53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