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汉奸是谁?他远比汪精卫更加可恨。要是没有他,日本连中国大门都进不了。在

炎左吖吖 2025-10-25 11:55:33

中国最大的汉奸是谁?他远比汪精卫更加可恨。要是没有他,日本连中国大门都进不了。在南京城里最招人恨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行政院里那个穿长衫的福建人。 1937年8月26日,南京雨花台的枪声里,黄濬父子倒在血泊中。 他不会想到自己曾经做的那些“小动作”,会让他的名字会比汪精卫更刺眼。 汪精卫是明着投敌的“叛徒”,而他,是躲在核心里、用笔和嘴杀人的“内鬼”。 黄濬的故事,要从福州的老宅说起。 他是福建侯官人,祖父是清廷御史,父亲是翰林院编修。 光是这家世的,都让无数人羡慕。 可这孩子偏生走了歧路。 四岁识字,七岁能诗,十四岁考中秀才,被新式学堂的“洋学问”勾了魂。 1916年,他东渡日本,进了早稻田大学读政治。 这本是条“报国路”,却被日本情报部门盯上了。 须磨弥吉郎,这个驻南京的日本总领事,早就在留学生里物色“有前途的年轻人”。 他看中黄濬的才学,更看中他“贪慕虚荣”的弱点。 上来就开始用就金钱迷惑他,紧接着送古董、邀宴饮、谈诗词,一步步把“神童”拖进泥潭。 回国后,黄濬的仕途顺得反常。 从北洋政府外交部到国民政府行政院,他当机要秘书,管机密文件,成了汪精卫眼前的“红人”。 这个位置,能接触绝密文件、战略计划、军队部署。 黄濬像块海绵,疯狂吸收着国家最核心的情报,再一点点挤给日本。 他的“文人”外衣成了最好的掩护,开会时喊抗日口号,私下写“亲日意见书”。 谁都看不出,这个戴圆框眼镜、写一手好字的文人,正把民族的命脉往敌人手里送。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 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秘密会议,制定“封江计划”。 这计划有多重要? 需要调集百艘民船沉江,布水雷、设岸炮,把长江变成日军的“死亡陷阱”。 蒋介石拍板:“此计若成,日军海上力量折损过半,抗战局面将彻底扭转!” 黄濬作为会议记录员,从头听到尾。 散会时,他早已在密信上面详细记着封锁时间、船只位置、布雷区域。 当晚,他穿着常服去玄武湖散步,把密信封在糖纸里,塞进一棵老槐树的树洞。 第二天,一个朝鲜人取走糖纸,乘船去了上海。 日军收到情报后,连夜行动。 会议结束才三天,7月30日凌晨,70多艘日舰驶出长江口。 蒋介石得知消息时,十分震怒:“内部必有叛徒!” 而叛徒正是黄濬。 作为会议记录员,他第一时间将计划细节写在糖纸上,塞进玄武湖公园的树洞。 又在新街口“国际咖啡馆”,把情报藏进呢帽衣帽钩,交给日本间谍。 日军收到消息,连夜起锚,逃得干干净净。 这不是黄濬第一次泄密。 此前,他已将海军部作战部署、南京防御工事图纸源源不断送出去。 封江计划的失败,只是他“卖国清单”上最刺眼的一笔。 黄濬的可怕,在于他不止自己叛变,还把“卖国”做成了“家族生意”。 他拉拢儿子黄晟。 这个在国民党担任文件翻译的年轻人,成了他的“情报中转站”。 黄晟负责翻译敏感文件,再偷偷传给父亲,黄濬则用“父子情”掩盖,把儿子拖进深渊。 他还买通福建籍高官、海军部亲日分子,构成一张覆盖整个南京的间谍网。 黄濬定期向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汇报,来换得金银、古董,甚至日本的“保护”。 1937年8月,证据链闭合。 黄濬被捕时,还在办公室写“抗日意见书”,试图用“爱国”伪装。 可军统摊开密信、糖纸、目击者证词,连他儿子都招了:“父亲让我把日文文件翻译成中文,再转给须磨先生。” 1937年8月,特警二队摸清了黄濬的间谍网。 蒋介石亲批死刑,8月26日,黄濬父子被押往雨花台。 刑场上,枪声响起时,围观的百姓拍手称夸:“死的简直太便宜了!” 有人翻出他写的《花随人圣庵摭忆》,字里行间都是“家国情怀”,可现实里,他用这支笔,写的是同胞的死亡名单。 黄濬的背叛,比汪精卫投敌更隐蔽,也更致命。 汪精卫是“明着反水”,分裂抗日阵营。 黄濬是“躲在核心”,专挑国家要害下手。 封江计划失败,日军得以在长江自由机动,成了淞沪会战的“空中支援”。 他们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间接酿成大屠杀。 更让中国失去了“围歼日军主力”的机会,抗战初期的被动局面,因他多拖了半年。 有人说,黄濬该和汪精卫并列“头号汉奸”。 可他连“公开投敌”的资格都没有,他死了,名字被钉在耻辱柱上,连后代都不愿承认他的存在。 这个“神童”的堕落,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最危险的敌人,不一定穿军装举刺刀。 他可能是你身边的同事,是写文章的文人,是替你整理文件的秘书。 他用最熟悉的方式靠近你,再用最致命的手段摧毁你。 我们要记得的不光是黄濬的名字,更是警惕“内鬼”,比对抗“外敌”更需要清醒! 守护国家,从不让任何一个“身边人”有机会背叛开始! 主要信源:(中新网——汉奸黄秋岳:因泄露蒋介石行踪 被当局处决)

0 阅读:67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