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杀掉外甥,但看到穿补丁衣服的妻子后,朱元璋流泪:罢了。[大侦探皮卡丘] 明朝开国功臣中,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后被收为养子,战功卓著却在四十六岁时突然暴毙。 李文忠的母亲朱佛女是朱元璋的二姐,也是最疼爱这个小弟的人。 朱元璋幼年家贫,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到这时就会跑到临淮东乡二姐家讨些吃食。朱佛女虽然自己日子也不宽裕,但总是尽力接济弟弟。 1352年,朱佛女去世时年仅三十六岁,丈夫李贞带着十几岁的儿子李文忠在乱世中艰难求生。 元末兵荒马乱,父子俩多次险些丧命,他们终于在滁州找到了已经起兵的朱元璋。 见到这个历经磨难的外甥,朱元璋心疼不已,当即决定收他为养子。 不过李文忠坚持保留李姓,以示不忘生父养育之恩。朱元璋也就随了他的意。 李文忠开始独立领军作战,他首战池州便立下战功,此后转战浙江各地,屡建奇功。 新城之战最为惊险,张士诚派大将李伯升率二十万人马来攻。 李文忠手下兵力远远不及,却毫不畏惧,亲自冲锋陷阵,最终以少胜多击退敌军。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随常遇春出塞追击北元残部,常遇春中途病逝,李文忠临危受命接管全军。 他一路追击至应昌,俘获元昭宗的后妃及数万人马。这一仗让北元元气大伤,也让李文忠声名达到顶峰。 凯旋时朱元璋亲自出城迎接,当场封他为曹国公,授予铁券丹书。 此时的李文忠不过三十出头,论战功地位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堪称开国第三功臣。 但李文忠不是一般的武将,他自幼好学,通晓经史,身边聚集着不少文人。 重要的是,他性格耿直,经常向朱元璋进谏,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大开杀戒株连数万人。 李文忠看不下去,多次上书劝说皇帝不要滥杀无辜。 他还反对朱元璋征讨日本的计划,认为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甚至直言宫中宦官太多,容易滋生祸患,这些话朱元璋听着刺耳,几次当面斥责这个外甥多管闲事。 后来李文忠病倒了,朱元璋派淮安侯华中带着太医前去治疗,自己也亲自探望过几次。 但到了次年,李文忠还是去世了。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下令处死了参与治疗的医生,并把华中流放到边疆。 理由是怀疑他们医治不力甚至下毒,可这个处置反而让后人起了疑心,如果真是华中下毒,为何不直接处死而只是流放? 有人推测李文忠之死另有隐情,他功高震主,在军中和朝中都有极高威望,又屡次犯颜直谏。 对于正在清洗功臣的朱元璋来说,这样的人物即便是至亲也可能成为隐患。 李文忠生前最后几年,正是朱元璋大杀功臣最凶狠的时期。 朱元璋曾经对太子朱标说过一番话,他拿起一根长满尖刺的棘杖让朱标握住,朱标不敢接。 朱元璋就把刺一根根削去,再递给儿子。他说自己杀功臣就像削刺,是为了让后代接班时不被扎手。 这种冷酷的政治逻辑下,血缘亲情显得苍白无力。李文忠虽然侥幸保住了爵位和家族,却没能保住性命。 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却完全没有父亲的才能和骨气。 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李景隆被委以重任统领数十万大军。 结果他屡战屡败,最后在南京城头开门迎降,亲手葬送了建文帝的江山。 朱元璋当年杀尽能臣良将,导致孙子手下无人可用,只能启用李景隆这样的庸才。 在绝对皇权面前,再亲的血缘关系也可能不堪一击。 当政治需要与个人情感发生冲突时,帝王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这或许就是专制时代无法避免的悲剧。 网友热评: “李文忠打仗从没输过,最后却输给了自家人[叹气]。老朱这波操作属实卸磨杀驴,外甥再亲也亲不过皇权啊!” “太医被砍头,淮安侯被流放,这明显是灭口吧?要说老朱没动手脚我都不信!参考蓝玉、胡惟庸,李文忠能活到46岁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李文忠就是太实在!劝老板少杀人、别打日本、管好太监……句句戳肺管子。放现在就是职场硬刚领导的勇士,可惜古代没有劳动法保护啊。” “二姐当年省口饭给朱元璋,结果儿子被‘优待’到46岁就没了?这亲情折扣力度比双十一还狠。” “李景隆坑垮建文帝,简直是给老爹报仇了!朱元璋杀光能臣,结果孙子被自己人背刺,这波属于历史级打脸。” 假如李文忠学会“躺平”不劝谏,他能否安稳活到老?还是说功臣的结局从朱元璋上位那天就注定了?快来评论区站队! 信源: 《明史·李文忠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