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安世半导体事件要尘埃落定了
这一次,荷兰把安世半导体事件给闹大了,不得不自己找一个台阶下,进而避免对欧洲的损失进一步加大。
据报道,10月23日凌晨时分,荷兰经济事务部官网发布了一则不到三百字的声明,给这次的安世半导体事件基本定调了。
荷兰经济事务部的声明显示:将会给安世半导体六个星期的时间,用于补充材料;原定在11月1日强制剥夺其收购荷兰芯片公司Nowi的命令,将被暂缓执行。
言外之意,之前强势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了,相关事件也从“不给你谈判的机会”转变到了双方可以进行新一轮谈判、磋商。
据了解,这次安世半导体事件中,荷兰事务大臣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一直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起初,针对安世半导体的限制性措施,就是对方一口提出来的。
在中方管制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对外出货之后,欧洲的车企第一时间不干了。跳出来呼吁外界尽快解决相关供应链的问题,施压很快就传导到了荷兰身上。
10月22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应约同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通了一番电话,双方在通话中围绕着安世半导体的归属问题进行了紧密磋商。
在磋商结束之后, 双方各自发表了讲话,其中中方明确点名了“荷兰突然采取泛政治化的手段,对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进行抢夺,这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的做法,并呼吁荷兰方面悬崖勒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中国共同努力,维护市场规律。
荷兰方面的回应看似不着边际,但也足以表明了荷兰在这次事件上的态度。面对中方的要求,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表示,荷兰非常重视中荷两国的经贸关系,荷兰也愿意就安世半导体的归属问题与中方展开建设性的会谈。
言外之意,就是在主动通话之后,荷兰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只能够通过官方的表态,来确保这次事件向荷兰所希望的方向进行推进,那就是“就安世半导体的归属问题与中方展开建设性的会谈。”
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就是不愿放弃对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争夺。现在说什么谈判,那完全是在中方反制手段实施之下,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要是起初想要谈判,也不会有这次事件的发声。
如今来看,这次事件恐怕将在不久之后就尘埃落定了,原因主要来自于三方面:
第一,欧洲车企的供应链等不了太长时间。安世半导体作为欧洲车企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一旦产品的供应出现短缺、中断的情况,欧洲汽车工业的运转就会受到影响。
相较于安世半导体一家公司,欧洲大量的汽车企业才是经济的核心支柱。因此,在欧洲车企们的施压之下,相关问题将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或者说是缓解。
安世半导体芯片以及功率元器件的缺货问题不会长期存在,也无法长期存在下去。
第二,中方的态度为双方友好谈判奠定了基础。目前来看,中国并没有刻意在相关问题上针对荷兰,这也表明我们的反制措施虽然果断,但是,其影响范围大体还是可控的范围,不会导致局面的进一步升级,尤其是在王文涛部长与荷兰经济事务大臣通话过后,双方坐下来谈就仅仅只是时间问题。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文章的开头也提到了,荷兰已经给了安世准备材料的时间,并暂缓相关的冻结措施执行。这就意味着企业方面已经进入到谈判流程,后续大概率也不会用到国家出面。
第三,中企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是在荷兰的监管之下进行的。所以说,在名义上中国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靠自身商业布局以及实力得来的。荷兰若是针对这样大 一家企业肆意实施打压,必然会导致荷兰内部的营商环境变差,甚至引发更大的连锁反应。
所以,这件事最终的归宿就是谈判,对方不会也不敢在外界不明不白的情况下,就把中企的海外优质给抢走。这件事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就连隔壁的印度也不会说上来就把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给一锅端,然后不给你合法申诉的渠道。
综上所述,荷兰此次针对中国企业的刻意打压,实际上就是将“国家安全”给泛化的做法。与之前美方对华采取打压、遏制的手段十分相似,先是给企业扣一顶危害“国家安全”的帽子,然后一系列的打压、管制接踵而来,令中企自顾不暇难以招架。
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从中国企业手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市场份额或是产品技术。但对方似乎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中欧关系与中美关系并不同。从产业深度、丰富度来讲,荷兰一个国家也不具备同中方掰手腕的实力。所以,把事件闹大之后的荷兰,想要收场就必须主动寻求中方展开谈判。
而这次事件的最新进展,恰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正如外媒所说的那样,安世半导体事件马上就要尘埃落定了。欧洲汽车工业等不起,中国厂商已经做出了应对措施,限制性的措施若是继续的实施下去,只会让荷兰公司蒙受更多的损失。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