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德国外长,取消了26号的访华日程。 “因为没有人会见他”! 一个战败国的外长,想来五常之一的大国访问,然而来之前却大谈稀土台海,傲慢无礼之极,无知无畏之极,结果知道没有人会见他,立刻说“谈判安排出了问题”“行程推迟”。 这是现实狠狠给了他当头一棒,谈得越高,要求越多,自尊就越容易碎裂,说白了,他是从未觉得,这是“平等对话”,而按照外交常态,“谁访谁接、议题谁定”常常由东道主决定,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的“高姿态”反而变成了自讨没趣。 当中方没有给出足够“会见”安排,自然就显露出一种态度——“你愿来可以,不愿意按我的规矩,我也有权不予恭敬”。 而且,德国是二战战败国,这个标签在欧洲外交文化中,虽不被频繁提起,但从潜意识层面仍影响其“发言姿态”与“对外姿态”。 一个曾经需要接受战后体制、依附盟军、在世界事务中谨慎的国家,如今试图用“我也是大国”“我也谈核心资源”“我也能谈台湾”这些话语掀桌,而实际上却没有真正摆脱历史束缚,更没有获得对手的尊重性回应。 中国从“被动接待”“被动让步”的时代已过,多年前就已进入“主动塑造”时代。 德国这次“访华取消”,虽被表述为“推迟”,但其背后恐怕意味着一个信号,欧洲那些仰仗中国市场,大谈互惠却在战略上仰视中国的大国姿态,将会越来越难以立足。 中国在资源与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在台湾海峡议题上的定价权,正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西方在这些议题上的话语弱化。 若德国等国还抱着“过去大国访问中国可摆姿态”的旧思维,不调整其策略、语气与议题导向,那么未来类似“安排不足”“会见缺位”“访程取消”的尴尬,或许不只一次。 (每天更新,点进主页我们一起看世界!喜欢文章的可以帮忙点个关注点个赞~) 总而言之,这次的“取消”并不是小事,它像一场隐形的外交宣言:不是“德国不想来”,而是“我们愿接,但你不能以那种姿态来”。 对此大家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