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比奥再也不藏不掖了!原来收取船舶所谓“靠港费”是美方长期战略。 卢比奥日前在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25 20:27:45

卢比奥再也不藏不掖了!原来收取船舶所谓“靠港费”是美方长期战略。 卢比奥日前在接受美媒采访时,就美方针对中国建造的船舶和中国公司运营的船舶征收所谓“靠港费”作出了注解。 他称,2024 年全球 60% 交付船舶来自中国、2025 年 75% 新订单流向中国,实际数据比这更具冲击力:克拉克森统计显示, 2025 年 1-8 月中国仍以 53% 的订单占比主导市场,而美国的份额仅 0.5%,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这种悬殊差距成了美方动歪心思的导火索。 美国所谓 “市场环境不公平” 的指控,本质是为自身造船业的衰败找借口。长期以来,美国造船业把宝全押在军用船舶上,航空母舰、驱逐舰的建造挤占了大量资源,民用船舶领域几乎完全放弃,2025 年民用订单占比不足全球 1% 便是铁证。 更致命的是成本顽疾:美国电焊工平均年薪高达 7.5 万美元还供不应求,劳动力短缺直接限制了产能;《琼斯法案》要求内河贸易船舶必须本土建造,这种保护政策让企业失去了全球竞争的压力,技术和效率停滞不前。 供应链更是脆弱不堪,高精度船舶设备依赖欧洲进口,钢材要从亚洲采购,既推高成本又延长交付周期,这样的产业基础根本经不起市场竞争的考验。 就连美国最大军用船制造商亨廷顿英格尔斯公司,都因关键零部件供应受限陷入困境,甚至可能影响美军核航母生产,这样的行业现状,就算没有中国竞争也难以为继。 征收 “靠港费” 其实是美方玩腻了的老套路,早有先例可循。2018 年特朗普政府就以 “国家安全” 为由,对进口钢铝加征 25% 和 10% 的关税,即便对欧盟盟友也毫不留情,后来虽改成关税配额,2025 年又单方面恢复征税,把关税当成谈判筹码反复拿捏,本质就是用单边手段强迫对手让步。 如今这套逻辑复制到造船业:先给中国扣上 “不公平” 的帽子,用 “靠港费” 提高中国船舶使用成本,逼全球航运公司减少中国船舶订单,为美国船厂 “腾市场”。 可现实是美国船厂根本接不住 ——2024 年全球前十大船厂中有五家来自中国,中国船舶集团手持订单近 3000 万修正总吨,位居世界第一,而美国整个行业的产能加起来都不及中国一家头部企业。 中国造船业的优势绝非靠 “特殊待遇”,而是实打实拼出来的。江苏泰州的新时代造船厂 2024 年交船 34 艘,新接订单登顶全球,手持订单 162 艘排到 2029 年,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并非个例。 技术上早已突破瓶颈,过去被视为 “造船工业皇冠明珠” 的大型 LNG 运输船,如今沪东中华一家就手握 60 艘订单,江南造船也有 62 艘 LPG 船在手,打破了韩国的长期垄断。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完整性,从高等级造船钢到核心设备基本实现自主,交付周期比欧美缩短三分之一,价格还低 10%-15%,船东用脚投票选中国,完全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 美方的长期战略还藏着 “拉帮结派围堵” 的算计,一边施压日本投资 5500 亿美元帮其重建造船业,一边在菲律宾、澳大利亚砸钱建船坞,妄图形成对华产业包围。 可这些操作纯属徒劳,菲律宾、澳大利亚的造船能力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日本自身造船份额连年下滑,根本无力分担。 更讽刺的是,这种战略只会反噬美国自身:全球航运业早已形成 “中国造、全球用” 的格局,中国船舶集团的订单已排至 2030 年,征收 “靠港费” 只会让美国港口的航运成本暴涨,最后买单的还是美国本土企业和消费者,就像当年钢铝关税推高美国制造业成本一样,终究是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 2011 年到 2024 年,中国造船业用 13 年时间将全球份额从 43% 提升至 57%,靠的是效率升级和技术突破,而非侥幸。 美方想用 “靠港费” 逆转这一趋势,本质是违背市场规律的霸权行径,就像当年试图用关税阻止中国光伏、家电产业崛起一样,最终只会让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更加被动。 毕竟产业竞争拼的是实力,不是政治口号,这一点,卢比奥们或许比谁都清楚,只是不愿承认罢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