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个“钱学森”!美国千方百计的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就是为了阻止他登机回国,印

鸿鹄浮歌 2025-10-25 20:43:25

中国第二个“钱学森”!美国千方百计的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就是为了阻止他登机回国,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 一切的起因,都要从一块看似普通的玻璃说起,这块玻璃,在潘锦功的手里,被赋予了魔法,它不再只是遮风挡雨的建材,而是能将阳光转化为电能的“挂在墙上的油田”。 这项技术,就是碲化镉薄膜太阳能技术,它所制造出的“发电玻璃”,光电转化效率远超传统太阳能板,成本却更低,甚至在阴雨天这种弱光条件下也能持续发电,这项技术的价值,美国人比谁都清楚。 在能源就是国家命脉的今天,谁掌握了更高效、更清洁的能源技术,谁就扼住了未来的咽喉。 他们深知,一旦潘锦功带着这项技术回到中国并实现产业化,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被撼动,这无异于动摇了他们的国本。 这种焦虑,就如同当年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阻止钱学森回国时一样,钱学森带回的是导弹与航天的希望,而潘锦功带回的,则是能源独立的未来。 面对巨大的诱惑与无形的压力,潘锦功的内心却异常平静,他出国深造的初心,从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学到最顶尖的本事,然后带回来,为自己的国家做点实事。 美国的实验室条件再好,也比不上祖国那片亟待发展的热土更能让他感到心安,最终,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周旋与博弈后,他巧妙地绕开了各种限制,几乎是“净身出户”,只带着最宝贵的技术和数据,登上了飞往祖国的航班。 飞机落地的那一刻,潘锦功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他没有选择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是直奔四川成都。 这个选择极具战略眼光,因为四川拥有丰富的碲矿资源,这是制造“发电玻璃”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材料。 四川省政府也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魄力,提供了5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帮助潘锦功创立了公司,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更加坎坷,公司刚成立不久,就遭遇了致命一击,被委以重任的财务负责人,竟然卷走了高达7000万的研发资金后人间蒸发,这笔钱,是公司的命脉,是所有研发希望的寄托。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风雨飘摇之际,国外的竞争对手趁虚而入,用数倍的高薪,挖走了团队近一半的核心技术人员。 人才与资金的双重流失,几乎将潘锦功和他的事业推向了万丈深渊,最艰难的时候,为了区区几百万的合作,潘锦功不得不带着仅剩的团队成员四处奔波,却又不幸陷入了骗局。 在返回成都的火车上,一行人掏遍了所有口袋,总共只凑出了800块钱,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起。 绝望之际,国家没有忘记这位归国的赤子,潘锦功的困境和“发电玻璃”项目的重要性,最终传到了更高层面。 2014年,转机终于出现,国家将“发电玻璃”项目正式列为重点攻关项目,一笔高达1.59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如同一场及时雨,注入了这家濒临破产的公司。 这笔钱,不仅仅是资金,更是国家沉甸甸的信任与期望,有了国家的鼎力支持,潘锦功和他的团队重整旗鼓,夜以继日地投入到最后的攻关之中。 三年的卧薪尝胆,三年的艰苦奋战,2017年4月,在成都的生产车间里,一块面积达1.92平方米,泛着淡蓝色光泽的巨大玻璃缓缓下线。 当测试仪器接通,仪表盘上的数字开始跳动时,现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块看似普通的玻璃,在自然光照下,一年可以发电超过300度!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只需要在阳台或屋顶安装几块这样的玻璃,就基本可以实现全年的用电自给。 潘锦功,这位坚毅的科学家,在人群中眼角泛起了泪光,他成功了,他没有辜负祖国的期望,这项被命名为“发电玻璃”的技术,迅速从实验室走向了广阔天地。 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玻璃幕墙,到北京冬奥会场馆的绿色屋顶,再到雄安新区的未来建筑,这种“挂在墙上的油田”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的能源版图。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技术,已经成功出口到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世界贡献着来自中国的绿色能源方案。 有人算过一笔账,中国现有的建筑玻璃幕墙面积是一个天文数字,哪怕只将其中微不足道的1%替换成潘锦功的发电玻璃,其每年的发电总量,就相当于半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 这是一个何等壮观的前景!它意味着,我们脚下的每一栋建筑,都可能成为一座小型的绿色发电站,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潘锦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奋斗史,它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求不来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那些像潘锦功一样,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回到祖国怀抱的科学家们,他们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敬佩的脊梁,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与信心。 信源:四川在线2023-03-27——科创未来丨潘锦功:让玻璃发电成为现实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鸿鹄浮歌

鸿鹄浮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