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新加坡这国家从娘胎里就带着 “特殊基因”。 当年从马来西亚分家出来的时候,周围全是马来人主导的国家,自己地盘小、资源没半点,要是敢把 “华人优先” 摆上台面,别说在东南亚立足了,能不能保住国家都两说。 所以从建国第一天起,李光耀他们就把 “多元种族平等” 刻进了骨子里,不是喊口号,是真刀真枪地用政策卡着 —— 你去新加坡组屋区逛逛就知道,压根不会有整片全是华人的小区,政府早按比例把马来族、印度族的住户 “掺” 进去了,就是怕族群扎堆生矛盾。 议会席位、公务员录用也都有隐性配额,确保每个族群都有话语权,这种 “刻意平衡” 的背后,其实是小国生存的无奈,哪敢让某一个族群独大?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华人的 “身份认同” 早就和咱们理解的 “华人” 不是一回事了。他们的祖辈大多是清末民初下南洋的劳工,到现在传了三四代,早就在新加坡扎了根。 新加坡的教育里,英语是第一官方语言,不管华人、马来人还是印度人,上课、办公全用英语,母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反倒成了 “第二语言”,而且教的华语还是简化字、说的是 “新加坡华语”,跟咱们的普通话都带着差别。 从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他们首先认的是 “新加坡公民” 身份,再才是 “华人族群”,就像咱们国内的汉族人,不会因为自己是汉族就特别关注某个汉族占多数的外国一样,他们的归属感早就落在了新加坡这片土地上。 至于 “不在乎中国好不好”,本质上是 “国家利益优先” 的现实选择。 新加坡是靠转口贸易和金融吃饭的,夹在中美、东南亚之间,必须玩 “平衡术”。 跟中国经贸合作得紧密,毕竟中国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新加坡港的货好多都要往中国运;但又不能跟中国走太近,不然东南亚邻国该提防它,美国那边也会给压力。 前几年中美贸易战,新加坡就没选边站,该跟中国做的生意照做,该和美国保持的军事合作也没断 —— 不是不重视中国,是不能用 “对中国好不好” 来决定自己的国策,毕竟新加坡人的饭碗、孩子的教育、国家的安全,才是他们最上心的事儿。 还有人觉得 “都是华人,怎么能不亲近?” 可新加坡的经历早就证明,族群血缘抵不过国家利益。当年新加坡刚独立时,也试过跟中国多走动,结果立马被东南亚国家扣上 “中国代理人” 的帽子,后来赶紧调整策略,刻意和中国保持距离,直到 90 年代才正式建交。 这种 “刻意保持分寸” 的习惯传了这么多年,早就成了新加坡社会的共识:华人身份是文化符号,能吃海南鸡饭、过春节,但不能当国家外交的筹码。 说到底,新加坡华人的态度,是被小国的生存环境 “逼” 出来的,也是被几代人的身份塑造 “磨” 出来的。他们不是不认同华人文化,只是更清楚自己首先是 “新加坡人”; 不是不在乎中国,只是不能把中国的发展和自己国家的生存绑在一起。 这种看似 “冷漠” 的背后,其实是小国在大国夹缝里求生存的清醒。你们觉得这种 “先顾自家” 的选择,是不是小国生存的必然?

Cl_Smoothcrew
还是不够强势,应该引入中美把马来西亚给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