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上为什么要养猫?难道是为了抓老鼠?那你可就想错了,如今航母上的“猫”可不是为了抓老鼠,而是承担着另一项无法替代的重要任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过去的年代,猫登上军舰确实是为了“工作”。那时候的舰艇大多是木质结构,食物储存条件差,老鼠是军舰上最顽固的“非法移民”。它们会偷吃粮食、啃咬电缆、甚至破坏设备,严重的还能造成安全事故。 于是,海员们带上猫,靠猫天生的捕猎本能来清理鼠患,这一传统几乎贯穿了整个航海史。英国皇家海军早在18世纪就有详细记录,几乎每一艘远洋舰艇上都有“舰猫”的存在。 可时代变了。现代航母是什么?那是钢铁的巨兽,是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城市”。全自动化设备、密封舱室、严格的食物管理,让老鼠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生存下去。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没有老鼠,那这些“舰猫”到底是干嘛的? 答案其实出乎很多人意料——它们是舰员们的“心灵治疗师”。 你可能不知道,航母上虽然宏伟壮观,但在那片无限的大海上,它其实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一次任务往往要持续数月甚至半年,舰员们每天都要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单调的环境、机械化的生活,以及无法排解的压力。 尤其是在夜航或战备状态下,精神紧绷是常态。美国海军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航母舰员在长期海上任务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易怒,甚至抑郁症状。 而一只猫的出现,就像一束小小的光,照进了这片冷冰冰的钢铁世界。 在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上,有一只橘猫叫“查理”。它原本是被舰员在补给港救下的流浪猫。因为太粘人,被允许留下来。 谁也没想到,这只小猫成了舰上最受欢迎的“队员”。有士兵说,查理每天都会在飞行甲板附近的安全区溜达,遇到人就蹭蹭裤脚。 有一次,舰上因为机械故障全员连夜抢修,紧张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查理却跑来坐在他们身边,一动不动地守着。谁也不知道它懂不懂人类的情绪,但那一刻,很多人说,心里突然就松了口气。 别看这事小,在心理学上,这叫“情绪共鸣”。动物的陪伴能让人释放被压抑的情感,降低皮质醇水平,也就是缓解压力的生理反应。 美国海军后来甚至在研究报告里指出,舰猫的存在,对舰员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可量化”的影响。简单说,它们真的是“疗愈猫”,不是装样子。 类似的故事在英国航母上也不少。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上有一只猫,名字叫“纳尔逊”,取自英国传奇海军上将的名字。舰员们说它的脾气特别大,谁逗它不高兴就直接伸爪子,但偏偏大家都宠它。 后来这艘航母在一次长途演习中遭遇恶劣天气,全舰连续五天几乎没睡好觉。舰员的情绪一度非常紧张。就在那段时间,纳尔逊每天都在舰桥附近转悠,安静地趴在窗边。 很多士兵说,看着那只猫若无其事地舔毛,反倒觉得心安了许多。也许是因为猫那种“世界塌了也能打个盹”的气质,给了人一种奇妙的安定感。 而在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那只名叫“瓦西里”的舰猫更是个传奇。它最初只是船坞里的一只小猫,被一名舰员收养后带上舰。后来有一次,舰上一个储能舱因为温度异常,报警系统没能及时反应。 偏偏瓦西里就在那一带乱跑,不停地对着某个舱门喵喵叫。维修人员觉得奇怪,打开一查,才发现电缆过热险些起火。后来这件事在舰上传为佳话,瓦西里因此被授予了象征性的“舰队功勋勋章”,照片还被贴在舰桥休息区。 这些听起来像故事,但背后反映的,是军人群体里对情绪支持的真实需求。战争机器再强大,操作它的依然是人。 人的心理状态,往往决定了反应速度、判断能力,甚至是战斗力。而在航母这种高压环境下,一只小猫能让人保持微笑、释放紧绷、重拾生活的温度,这就是它的意义。 当然,也有人质疑:航母是战斗单位,怎么还能带宠物?其实,现代海军对此早有管理办法。 舰猫有专门的生活区,不影响工作区域;有兽医定期检查健康,防止感染风险;还有严格的卫生规定。可以说,它们的“舰籍”虽然是编外的,但待遇可不差。美军甚至还有专门的“舰猫照顾手册”,从喂养标准到休息时间,都有详细说明。 更有意思的是,猫早已成为海军文化的一部分。英国人把它视为“好运的象征”,有句老话说:“船上有猫,风浪少一半。” 过去的水手相信,猫能预感到暴风雨的来临,会提前做出反应,因此能提醒船员避险。而俄罗斯海军则认为,猫是保佑航行平安的灵兽,所以新舰下水仪式上,常有人会抱只猫走过甲板,寓意“好运随船”。 今天,这些仪式感依然在延续。人类总需要某种寄托,而猫恰好成了那种柔软的存在——它不会说话,却能让人安心。 参考资料:中国网——为什么航母上都会养一只猫,到底有什么用?看完才知道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