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临沂一哑巴妇女用乳汁救活了一名八路军小伙,40多年后,一位上海厅级干

牧童的娱论 2025-10-26 23:08:31

1942年,临沂一哑巴妇女用乳汁救活了一名八路军小伙,40多年后,一位上海厅级干部来到她的家中,并哭着喊道:“娘,儿子回来报恩了!” 那天清晨,村头传来零星的枪声,浓烟弥漫。八路军与日伪军激战一夜,部队撤退时,一名年轻战士庄新民不幸中弹,倒在一片荒草丛中。 他腹部中枪,失血严重,冻得浑身发抖。天色渐黑,他靠着一口气硬撑着,心里念着:“不能死,我还得去报仇,还得打鬼子……” 第二天清早,一个名叫明德英的哑巴妇女上山拾柴,远远就看见草丛里有一团“人形”。 她心里一惊,放下柴捆,小心翼翼地走近。那是个血迹斑斑的年轻人,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气息微弱。她用手在他鼻下探了探——还有气! 明德英虽然不会说话,却有一颗热乎的心。她环顾四周,确认没人后,咬咬牙,把庄新民背了起来。 雪地泥泞,脚下一滑,她差点摔倒,可仍紧紧护着他。就这样,一步一滑地把他背回了自己破旧的小屋。 回到家,她把庄新民放在炕上,用剪刀小心地剪开他结着血的棉衣。看到那触目惊心的伤口,她的手都在抖。 她立刻烧水、撕布、清洗伤口,又用家里仅有的几片草药敷上。庄新民昏迷了两天,始终没有醒。她知道,这孩子要是再不进食,就真的活不成了。 可那时村子里家家都穷,她家更是三天两头揭不开锅。明德英生过一个孩子,刚断奶没多久,胸口还存着乳汁。 她望着庄新民那张憔悴的脸,心一横,流着泪轻轻掀开衣襟,把乳汁挤进竹筒里,一点一点喂进他的嘴里。 那一刻,她像是在喂自己的儿子。 连着几天,她几乎没睡。白天去山上挖野菜、割草根,晚上就守在庄新民身边,不停替他擦汗、换药。 每次看见他胸口微微起伏,她的眼里就闪出光。她虽然不会说话,却常常轻轻拍着他的手,用眼神鼓励他:“活下去。” 终于,在第七天的清晨,庄新民缓缓睁开了眼。 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坐在炕头的那位哑巴妇女——脸上带着泪痕,手里正端着一碗稀粥。庄新民艰难地张了张嘴,喃喃地说:“大娘……谢谢您。” 明德英听不懂,但她明白那一声“娘”意味着什么。她笑了,露出了一口发黄的牙。那一刻,母子般的情感就这样悄然种下。 庄新民在她家养伤两个月。伤好后,部队派人来接他,他怎么也舍不得走。临走那天,明德英特意为他缝了一双布鞋,又塞了一块干巴巴的窝头。 庄新民跪下,重重磕了三个头,哽咽着说:“娘,等打完仗,儿子一定回来接您!” 那年冬天的风很冷,明德英站在门口,目送他走得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山后。 岁月如梭,四十多年过去了。 庄新民后来辗转参加了解放战争,建国后被调往上海工作,从一名普通干部一路做到市级厅局领导。 但每当夜深人静时,他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段雪地里的记忆:那个哑巴妇女、那双粗糙的手、那温热的乳汁和深沉的母爱。 1979年,庄新民终于决定回一趟鲁南。他查遍档案,辗转找到当年的那个村子。 可村子早已变样,老屋塌了一半。村口的老人告诉他:“你说的那明德英啊,活着呢,今年八十多了,人瘦了,耳也背了,但还守着那间小屋。” 庄新民一路小跑,推开那扇半塌的木门。 屋里很暗,炕上坐着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满脸沟壑。 她抬起头,看见门口那个穿着军装、满脸泪水的男人,有些迟疑。庄新民再也忍不住,扑通一声跪下,声音哽咽:“娘,儿子回来看您了!” 那一声“娘”,让老太太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她颤抖着伸出手,摸着庄新民的脸,嘴里“啊啊”地发着声。她不会说话,却泪如雨下。 庄新民紧紧握着她的手,把头贴在她膝上,泣不成声:“娘,这些年我一直记得您,要不是您救我,就没有我今天。娘,儿子没忘!” 他带来了米、面、油,还从上海买来一台收音机和一件厚棉袄。那天,他帮她生火做饭,亲手喂她吃饭,就像当年她喂他那样。 饭后,他拿出从部队带来的纪念章,小心地别在她胸口:“这是八一勋章,娘,也是您的荣誉。” 村里人都被感动得落泪。有人悄悄说:“这才是真正的恩情啊。” 此后几年,庄新民每年都回来看望“娘”,还把她接到上海疗养。 明德英虽不识字,也听不懂话,但每次见到他,就笑着流泪——那种笑,是跨越血缘的母爱,是战火中最质朴、最圣洁的情感。

0 阅读:1066

评论列表

江越能源陈越

江越能源陈越

13
2025-10-26 23:49

👍

用户10xxx34

用户10xxx34

10
2025-10-26 23:58

感恩戴德才发达,忘恩负义是不行的……!

YANG

YANG

9
2025-10-27 12:08

天下好女人,救死扶伤。[点赞][点赞]

爱心个个

爱心个个

8
2025-10-27 13:57

好人一路平安

白云飘飘

白云飘飘

2025-10-27 16:10

👍👍👍👍👍👍

猜你喜欢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