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彻底认清俄罗斯真面目!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可俄罗斯的“西方心”,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俄罗斯的“西方心”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往前数三百年就扎下根了。当年彼得大帝带着手下跑到涅瓦河入海口,在沼泽地上硬是建了座圣彼得堡,把都城从莫斯科迁到这儿,就是要开个“通往欧洲的窗口”。 他亲自带队去荷兰学造船,把西欧的礼仪、服饰甚至剃须习惯强推给俄罗斯贵族,连宫廷舞会都得按法国规矩来,仿佛离欧洲越近,就越能摆脱“东方蛮族”的标签。 彼得大帝的接力棒传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手里时,这份对西方的执念更甚了。 这位来自德国的女沙皇把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奉为圭臬,特意邀请狄德罗到俄罗斯完成《法国大百科全书》,还照着孟德斯鸠的理论起草立法文件,召集全俄代表讨论改革。 她在外交上更是把自己当成欧洲棋局的操盘手,牵头建立武装中立联盟调解欧洲争端,和普鲁士、奥地利联手瓜分波兰,只为在欧洲列强的宴席上分得一杯羹。 即便国内还有数百万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她眼里最要紧的仍是获得欧洲君主的认可,这种对西方的向往,早已超越了政策层面的选择。 这种情结延续到苏联时期也没断根,哪怕官方喊着抵制西方的口号,普通俄罗斯人照样偷偷追捧披头士的音乐,熬夜守着“美国之声”听新闻,骨子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好奇从未熄灭。 等到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更是把全盘西化当成救命稻草,叶利钦直接请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当顾问,在国内推行“休克疗法”式的私有化改革,访美时甚至称美国是民主“圣地”。 1990年的民调显示,近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把美国视为“榜样”,这种狂热程度,比刚接触外界的年轻人还要迫切。 普京上台初期也延续了“欧洲选择”的路线,“9·11”事件后主动向美国开放中亚军事基地,全力配合西方反恐行动。 那段时间俄罗斯对欧洲的好感度一路飙升,2007年民调显示超过65%的人对欧盟有好感,对美国有好感的比例也接近45%。 即便后来和西方产生摩擦,莫斯科的态度仍像双头鹰国徽一样左右观望,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这种温情才第一次遭遇重创,但即便如此,2019年还有66%的受访者对欧盟抱有好感。 俄罗斯的经济布局更是把“西方心”写得明明白白。长期以来欧洲都是俄罗斯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和贸易伙伴,即便2024年俄罗斯外资净流入转为-81.76亿美元,其经济结构里仍残留着浓厚的欧洲印记。 能源出口曾有超过70%流向欧洲,管道天然气直接铺到德国、意大利,这种深度绑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切割的。 贵族阶层至今保持着说法语的传统,圣彼得堡的建筑清一色欧式风格,连冬宫的藏品都以欧洲艺术品为主,东方元素反而成了点缀。 但欧洲从未真正接纳这个“邻居”,北约五次东扩把军事防线推到俄罗斯家门口,欧盟的经济圈也始终把俄罗斯排除在外。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的全面制裁终于让俄罗斯的“西方梦”彻底破碎,民调显示近80%的人将美国视为“最敌对的国家”,波兰、德国等欧洲国家也被超过半数人划入敌对名单。 即便如此,俄罗斯的反应仍是带着委屈的愤怒,仿佛被心上人背叛的失意者,这种情绪本身就透着对西方的深层认同。 从彼得大帝建城到叶卡捷琳娜改革,从苏联时期的偷偷向往到后冷战时代的主动靠拢,三百年里俄罗斯始终在向西方奔跑,却从未真正踏入欧洲的门槛。 它的疆域大部分在亚洲,经济和安全却长期依赖西方,这种地理与心理的错位,造就了“东方的命,西方的心”的矛盾底色。 俄乌大战不过是把这种矛盾撕开给世界看,那些刻在制度、文化和精英意识里的西方印记,即便经历战争的冲击,也不是短时间能抹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