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马来西亚第五轮谈判结束了,李成刚对记者说:美方的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双方什么都谈了,也什么都没谈! 从公开信息来看,这次谈判几乎涵盖了中美关系的所有核心议题,贸易、科技、南海、人权等等。 一位长期观察中美关系的专家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两个人逛超市,把货架上的商品都拿起来看了看,最后却只买了瓶矿泉水,” 美方的“强硬”延续了其一贯的对华政策基调——在科技领域施压中国开放市场,在南海问题上强调“航行自由”,在人权议题上老调重弹。 而中方的“坚定”则体现在,不回避任何议题,但在原则性问题上绝不让步。 这种“什么都谈”的背后,是双方的外交默契,两国都需要向国内民众展示沟通的意愿,同时向国际社会证明这两个大国仍在保持对话。 而“什么都没谈”则暴露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缺乏战略互信的情况下,任何实质性进展都难如登天。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选择在马来西亚举行的谈判本身就传递着地缘政治信号。 东南亚已成为中美竞争的前沿阵地,而马来西亚作为东盟重要成员,一直在中美之间保持着精妙的平衡。 选择这里谈判,暗示双方都意识到在第三方平台寻找共识的重要性,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言,“中美竞争的舞台正在从双边关系向多边领域扩展,”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李成刚选择用中文回答国际媒体的提问,然后由翻译转述,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的自信。 而“强硬”与“坚定”的措辞对比,更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叙事框架——将美方的立场定义为带有进攻性的“强硬”,而中方的态度则是防御性的“坚定”。 从谈判策略来看,本轮对话展现了中美博弈的新特点,交锋常态化、分歧公开化、成果微小化。 与早期谈判时要么剑拔弩张、要么刻意营造友好氛围不同,现在的会谈更像是一场例行公事。 双方代表平静地陈述立场,礼貌地承认分歧,然后各自召开记者会,这种“去情绪化”的处理方式本身就是一个重要信号,两国正在为长期竞争做准备。 不过,仔细观察会发现,尽管在核心议题上难有突破,但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双方仍保留了合作空间。 这种“选择性合作”很可能成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常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看着这场在马来西亚上演的外交大戏,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种全新的大国相处模式的诞生。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总是摆脱不了“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超越这种非黑即白的对立,两国经济早已深度融合,全球性挑战更需要共同应对,这些现实决定了完全“脱钩”既不现实,也不可取。 “什么都谈,什么都没谈”的状态,实际上反映了两国正在摸索新型大国关系的相处之道,就像两个性格迥异却不得不合租的室友,即使生活方式天差地别,也得找到基本的共处规则。 这种“没有进展的对话”本身就有其独特价值,它维持了沟通渠道的畅通,防止误判升级,为未来可能的突破保留了机会,在国际政治中,有时候“保持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成果。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中美竞争的本质是两种发展模式、两种治理理念的碰撞,但这种碰撞未必就要你死我活。 历史告诉我们,大国之间完全可以既竞争又合作——美苏在冷战最激烈时期尚且能就核不扩散达成协议,今天的中美之间有着更广泛的共同利益。 关键在于建立新的共处规则,明确竞争边界、管控分歧风险、拓展合作空间,或许未来中美关系最理想的状态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在竞争中形成新的动态平衡。 这个过程注定漫长,但每一次对话,哪怕是“什么都没谈”的对话,都是构建这种新平衡的必要步骤。 作为观察者,我们需要更多耐心和更开放的思维,才能理解这场正在重塑世界格局的大国博弈。 说到底,国际政治很少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更多时候是一道需要权衡的论述题,读懂其中的灰度,就是读懂了我们这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