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5日,在俄罗斯联邦科米共和国马赫塔市,当地政府隆重举行了"摩托罗拉"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呼号“摩托罗拉”的顿涅茨克人民英雄阿尔桑·巴甫洛夫出生于此。 俄罗斯一座新纪念碑的揭幕,再次搅动了俄乌局势的神经。当地时间 10 月 25 日,科米共和国马赫塔市的中心广场上,当地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纪念的不是历史伟人,而是有着 “摩托罗拉” 呼号的阿尔桑・巴甫洛夫 —— 这位出生于此的军人,被顿涅茨克奉为 “人民英雄”,却在乌克兰被视作敌人。 纪念碑上的巴甫洛夫眼神锐利,一身迷彩服造型定格了他最广为人知的形象。揭幕现场挤满了民众,有人举着他生前的照片,有人佩戴着印有其肖像的纪念章,科米共和国行政长官亲自致辞,称他 “用生命守护了顿巴斯的尊严”。这场仪式特意选在他遇难 9 周年的前一天举行,显然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摩托罗拉” 这个绰号的由来,藏着巴甫洛夫早年的经历。他年轻时曾在俄罗斯军队服役,退伍后进入一家通讯公司工作,精通摩托罗拉对讲机的维修技术,后来在战场上总能用简易设备搭建起稳定的通讯网络,战友们便给他起了这个代号。2014 年乌东局势升级,33 岁的他放弃了莫斯科的安稳生活,回到顿涅茨克组建武装力量,创立了著名的 “斯巴达” 营。 伊洛韦斯克战役成了他的成名之战。2014 年 8 月,乌军调集多个机械化旅和志愿者部队围攻伊洛韦斯克,试图切断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的联系。巴甫洛夫带着 “斯巴达” 营死守城区,利用熟悉的地形与乌军展开巷战。 当时乌军装备远超分离武装,却在他的灵活战术下屡屡受挫,僵持半个多月后,俄军正规军的介入最终形成合围,迫使乌军接受人道主义走廊撤离。这场战役让 “摩托罗拉” 的名字传遍乌东,也让他成了乌克兰方面的 “眼中钉”。 2016 年 10 月 16 日,厄运降临。巴甫洛夫在顿涅茨克郊区的指挥部大楼遭遇暗杀,一枚隐藏在电梯中的炸弹在他进入时引爆,36 岁的他当场身亡。事后调查显示,暗杀计划周密,凶手提前摸清了他的出行路线和作息规律,这与后来另一位分离武装指挥官 “吉威” 遇袭的手法极为相似。他的葬礼当时吸引了数万人参加,顿涅茨克为他降半旗致哀,授予其 “人民英雄” 称号。 9 年来,关于他的纪念从未停止。顿涅茨克有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斯巴达” 营每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他的事迹还被编写成小册子在当地学校流传。马赫塔市早在 3 年前就开始筹备纪念碑建设,经过公开征集设计方案、筹集资金等环节,最终确定了如今的青铜雕像造型,底座刻着他的名言:“我为我认为正确的事而战”。 这场揭碑仪式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乌克兰外交部很快发表声明,谴责俄罗斯 “美化武装冲突参与者”,认为此举 “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而俄罗斯媒体则详细梳理了巴甫洛夫的生平,强调他在乌东民众心中的地位。网络上的讨论同样两极分化,支持者称他是 “守护者”,反对者则视其为 “冲突推手”。 如今,巴甫洛夫的雕像矗立在马赫塔市的广场上,成为又一个记录俄乌恩怨的符号。从通讯工程师到战场指挥官,从民间英雄到争议人物,他的一生浓缩了乌东地区的动荡与撕裂。9 年过去,硝烟尚未散尽,这座新立的纪念碑,究竟是纪念还是挑衅,恐怕只能留待时间给出答案。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