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轻飘飘说一句:“在部队干满十二年,回来政府就给安排工作,多稳当。”说这话的人,估计连一天兵都没当过。 他们眼里的“稳当”,好像是到点打卡混日子就能熬到的,却不知道这十二年里的每一步,都是踩着汗水、忍着伤痛,在无数次竞争里硬生生拼出来的,比考个985还难,毕竟考大学只看分数,在部队要拼体能、拼技能、拼意志,少一样都不行。 新兵刚进军营那会儿,都是十八九岁的半大孩子,有的还没从高考后的松弛劲儿里缓过来,穿上军装就成了义务兵,先得扛过两年最基础的“魔鬼训练”。 别以为“基础”就是随便练练,每天天不亮就得爬起来出操,五公里越野是家常便饭,跑慢了不仅要加练,还得拖整个班的后腿;队列训练一站就是半小时,手贴裤缝、腰杆挺直,稍微动一下就会被班长点名;战术训练要在地上摸爬滚打,夏天晒得地面发烫,迷彩服能拧出水,冬天地面结着冰碴子,膝盖手肘磕得青一块紫一块是常事。 就拿体能考核来说,陆军义务兵的标准是引体向上至少12个、3000米跑要在13分40秒内,看着数字不难,可对刚入伍的新兵来说,第一次测试能达标的连一半都不到,剩下的就得利用休息时间加练,晚上别人睡了,他们还在操场跑圈,手上磨出的茧子一层叠一层。 这两年里,不仅要练体能,还得学专业技能,步兵要练射击、投弹,炮兵要背炮表、算弹道,通信兵要练报务、架线路,每一项都有严格的考核,不合格就得补考,补考再不过,连留队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往后走十二年了。 等熬过义务兵,想继续留队就得转士官,第一步就是升下士,可这一步的竞争就已经很激烈了,就拿某个陆军合成旅来说,每年义务兵转下士的比例大概在25%左右,也就是说10个义务兵里,最后只能留下2到3个。 选谁不选谁,不是看谁资历老,而是看全年的训练成绩、专业排名,还要看日常表现,比如有没有遵守纪律、能不能帮着带新兵。 斯姆哈纳边防连在新疆最西端,被称为“西陲第一哨”,冬天温度能降到零下二十多度,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 为了练射击,夏浩每天天不亮就抱着枪去训练场,趴在雪地里练瞄准,不到半小时迷彩服就冻得硬邦邦,连手指都动不了,只能揣在怀里捂一会儿再接着练 晚上别人都睡了,他裹着大衣坐在帐篷里,拿着弹道学的书啃,把风速、温度对子弹的影响记在本子上,还自己画弹道轨迹图。 就这么练了三个多月,每天至少8小时泡在射击场,打了上千发子弹,终于练出了400米距离3发子弹穿一个弹孔的绝技,从“脱靶王”变成了连队的训练骨干。 可这还不算完,他留队的这些年里,每年要参加几十次边境巡逻,有的路段没有路,只能踩着积雪爬山,背着30多斤的装备,一天要走20多公里,夏天被蚊子咬得满腿包,冬天鞋子踩进雪水里冻成冰壳,可他从来没缺席过一次。 不光是边防兵,其他军种的士兵也一样难,海军的舰艇兵,出海一次就是一两个月,在船上空间狭小,摇晃得厉害,很多人刚上舰的时候晕船,吐得连饭都吃不下,可还得坚持值班,有的岗位要在密闭的机舱里工作,温度高达四十多度,噪音大得说话都得喊,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 空军的地勤兵,夏天要在停机坪上维护飞机,地面温度能到六十多度,烫得鞋底都发软,冬天零下十几度,手碰在金属装备上能粘住,可他们还得保证每一个零件都精准无误,因为一点差错都可能影响飞行安全。 而且在部队里,不仅要扛住训练的苦,还得忍得住对家的思念,逢年过节别人都能和家人团聚,士兵们却要战备值班,有的士兵家里亲人重病,只能通过视频看看,连回去见一面都难。 有个叫李刚的上士,他妻子生孩子的时候,他正在参加演习,只能在演习间隙给家里打个电话,听着孩子的哭声,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还得跟妻子说“别担心,我这边一切都好”。 等演习结束回去,孩子都已经满月了,他抱着孩子的时候,手都在抖,因为太久没回家,连怎么抱孩子都忘了。 还有训练中的伤病,几乎每个老兵身上都有。步兵常年跑五公里,很多人膝盖都有劳损,阴雨天就疼得睡不着;炮兵扛炮弹,肩膀上的茧子厚得能磨破衣服;通信兵爬电线杆,手上脚上的划伤一道叠一道。 可就算这样,他们也没谁叫苦,因为在部队里,“坚持”是最基本的要求,你要是因为一点伤就退缩,不仅会被战友看不起,还会失去晋升的机会。 那些说“干满十二年稳当”的人,根本不知道这十二年里要付出多少。 他们以为的“稳当”,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看报,却不知道士兵们每天要跑五公里、练射击、学专业,还要应对各种考核和任务;他们以为的“熬时间”,却是每年都要和几十上百个战友竞争,稍微松懈一点就会被淘汰。 能在部队干满十二年的,都是部队里的“硬茬子”,他们不仅有过硬的体能和技能,还有超强的意志,能扛住别人扛不住的苦,能忍住别人忍不住的痛。 所以别再轻飘飘说“稳当”了,要是真让那些说这话的人去部队待上一年,估计没几个能坚持下来,更别说十二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