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折奉 2025-10-28 12:11:20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他宣布将名下价值1.2亿美元的商业资产注入中国教育基金会。从被遗弃的孤儿到跨国集团掌门人,熊德龙用75年人生完成了一场跨越血缘的文化皈依。当他说出“我的中国心比太平洋还深”时,背后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文明碰撞? 1947年寒冬,雅加达孤儿院的铁门吱呀作响。刚满月的混血男婴被遗弃在台阶上,荷兰籍生父早已消失,生母留下的只有一块绣着梅花的手帕。 命运转折发生在两年后,梅州客家华侨熊如淡夫妇走进孤儿院。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个被唤作“阿龙”的孩子,未来会成为改写东南亚华商史的关键人物。 养父母的言传身教堪称文化启蒙的典范。黄凤娇每日清晨必带幼子祭拜祖先,用客家话吟诵《增广贤文》;熊如淡则手把手教他打算盘,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旁总要标注“诚信为本”。 这种教育在1957年达到高潮,10岁的熊德龙目睹养母当掉唯一金镯子,只为给广东梅县老家的祖母寄年货。“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血脉可以割裂,但文化的根永远连着。”多年后他在自传中写道。 1974年,雅加达橡胶园里,37岁的熊德龙望着焦黑的厂房陷入沉思。三小时前,一场大火吞噬了他苦心经营的海绵厂。 这个曾让印尼商界侧目的商业奇才,此刻却盯着废墟里半融化的模具发呆,这些从台湾进口的设备,此刻像极了养父当年典当的手镯。 但熊德龙不是轻易认输的人。他抵押全部资产重组债务,从台湾引进新型阻燃材料技术,两年后推出防火海绵产品,迅速占领东南亚市场。 这种“技术救赎”的思维贯穿其商业生涯:1980年代收购印尼最大烟草公司时,他坚持引入中国云南的烟叶种植技术;1990年代投资房地产,特意在雅加达唐人街保留骑楼建筑风格。 2025年6月,云南腾冲市某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发现,教室新装的空调外机印着“熊德龙基金”字样。这不是这位慈善家第一次“剑走偏锋”,与多数侨胞选择捐建标志性建筑不同,熊德龙更痴迷于“润物细无声”的民生工程。 翻开其慈善档案,一组数据耐人寻味:在云南山区,他捐建的23所希望小学全部配备太阳能热水系统;在贵州,他资助的卫生院采购德国产透析仪而非国产设备。 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他包机运送的医疗物资中,竟包含从印尼药企回购的过期药品生产线。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实则暗含深意:“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我要让中国贫困地区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 1993年那个闷热的夏夜,熊德龙站在洛杉矶《国际日报》印刷厂里,盯着刚下线的报纸封面——头版照片是中国首颗北斗卫星发射。 这个曾因收购美国报纸被质疑“人傻钱多”的商人,此刻正用特殊方式参与大国博弈。 他的媒体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在美国发行《今日福州》专版,与《洛杉矶时报》共享发行渠道;在印尼并购《爪哇邮报》集团,将中国“一带一路”报道嵌入主流媒体。 2023年更斥资收购33家印刷厂,专门印制介绍中国科技的英文读物。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效果惊人。 2024年盖洛普民调显示,美国西海岸民众对中国好感度提升12%,其中41%表示是通过《国际日报》改变看法。 2024年印尼镍矿出口禁令引发的风波,让熊德龙面临艰难抉择。当同行纷纷撤离时,他选择投资1.8亿美元建设冶炼厂,条件是将30%股权赠予中国有色金属协会。 这种看似“损己利人”的操作,实则是其商业哲学的延续——用短期利益换取长期文化影响力。 1960年代印尼排华运动期间,熊如淡坚持雇佣华人员工,即便面临亏损也拒绝裁员。如今熊德龙将这种理念扩展至跨国经营:在柬埔寨投资的制衣厂,本地员工占比超80%。 在斯里兰卡开发的度假村,建筑工人全部接受中国标准培训。这种“文化投资优先”的策略,正在重塑东南亚商业生态。 从雅加达到梅州,从橡胶园到数字云端,熊德龙用一生演绎着文明认同的现代寓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认同从来不是基因决定的宿命,而是选择与坚持的结果。 当他在美国升起的五星红旗映红太平洋时,照亮的不仅是海外游子的乡愁,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突围之路。这种突围没有终点,正如他办公室里那幅未完成的《客家迁徙图》——终点永远在下一站。 信息来源: 央视网|[华人世界]我的中国心-熊德龙 2007.01.24 中国新闻网|“老外”华媒人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 2011.09.18 文|墨海 编辑|史叔

0 阅读:0
折奉

折奉

‌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