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认清俄罗斯真面目,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可俄罗斯的“西方心”,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俄罗斯的“西方心”可不是近代才有的,得从几百年前说起。早在 300 多年前的彼得大帝那时候,这心思就昭然若揭了。 那时候的俄罗斯还是个封闭的内陆国,西边被欧洲强国堵着,连个出海口都没有,日子过得憋屈。彼得大帝一看这光景就急了,他打心底里觉得俄罗斯落后,只有学欧洲才能变强,一门心思要把国家改成欧洲的样子。 为了学真本事,他居然放下沙皇的架子,乔装成个普通工匠,跑到荷兰的造船厂跟工人一起抡锤子、学造船,白天干活晚上记笔记,硬是把欧洲的造船技术摸了个门清。你说这心有多诚?简直是把欧洲当成了救命稻草。 回国后,彼得大帝的改革狠得简直像刮骨疗毒,全是奔着 “脱俄入欧” 去的。他觉得俄罗斯人的老习惯太土,跟欧洲格格不入,就下了死命令。 男人不许留长胡子,谁要是舍不得剪,就得交一笔不少的钱,这就是明着逼着大伙学欧洲人那样干净利落。 不光是胡子,穿衣打扮也得改,传统的长袍马褂全作废,不管贵族还是平民,都得穿欧洲款式的衣服。就连妇女涂黑牙齿的老习俗也被禁了,连垃圾怎么倒、镰刀怎么用这种小事,他都要按欧洲的规矩来管。 军事上他更是全盘抄欧洲的作业,把老掉牙的贵族骑兵废了,建了常备军,学欧洲的战术编队和武器装备,还建了海军学校专门培养人才。 1709 年波尔塔瓦战役打败瑞典,1714 年甘古特海战赢了瑞典舰队,这可是俄罗斯海军头一回打胜仗。 到 1721 年签了和约,正式拿到波罗的海出海口,他立马宣布成立俄罗斯帝国,自己当皇帝,就是想彻底挤入欧洲列强的圈子。 彼得大帝这股子学欧洲的劲儿,后来的沙皇也没落下,叶卡捷琳娜二世更是把 “西方心” 玩得更溜。 这女沙皇是德国人,嫁过来后天天抱着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书看,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被她当成 “祈祷书”,还跟伏尔泰成了笔友,一口一个 “老师”,说自己的思想全是伏尔泰塑造的。 伏尔泰也真帮她造势,在欧洲到处夸她是 “传奇女王”,帮她挡了不少批评,简直是她的 “形象设计师”。 为了装得像欧洲的 “开明君主”,她 1764 年建了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院,那可是欧洲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还建了埃尔米塔日博物馆,里面全是欧洲艺术品。 她还跟着伏尔泰的主张,说要宗教自由,允许被赶走的教徒回来,又减轻刑罚限制死刑,表面上把欧洲那套 “文明” 学得有模有样,其实就是想让欧洲承认她这个 “自己人”。 可骨子里她还是老样子,该扩张照样扩张,该专制照样专制,说白了就是穿了件欧洲的外衣。 这种往西方凑的念想,几百年来就没断过,哪怕到了现代还是一样。苏联刚解体那会,叶利钦掌权,简直是把西方当成了救星,一门心思要加入北约,觉得只要进了这个圈子,俄罗斯就能成 “欧洲的一部分”,既能甩掉苏联的包袱,还能拿西方的援助。 1994 年他就明说愿意跟北约当 “全面合作伙伴”,后来还多次试探,可北约压根不搭理他,说他不够格。被拒绝了还不死心,他又学西方搞 “休克疗法”,让西方顾问来指导经济改革,结果呢? 工厂倒闭了一大片,老百姓手里的钱变成了废纸,失业率蹭蹭涨,整个国家经济差点崩了,这才知道西方的饭不是那么好吃的。 到了普京上台初期,还是想跟西方搞好关系,参加 G8 峰会,跟西方领导人称兄道弟,可西方还是不把他当回事,北约一轮接一轮东扩,把波兰、捷克这些国家都收了,势力范围一直往俄罗斯家门口挪。 普京后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火,骂美国是 “世界恶霸”,这才算是彻底死了心。可你看,就算闹掰了,俄罗斯的精英们还是往西方跑,有钱人名下的资产搁在欧洲,孩子送去欧洲留学,文化人也总想着拿欧洲的奖,骨子里还是觉得欧洲更高级。 俄乌战争就是这疙瘩炸了锅。俄罗斯觉得乌克兰是自己的 “后院”,要是乌克兰也加入北约,西方的枪口就顶到自己鼻子上了,这是它绝对不能忍的。 它想保住乌克兰,其实就是学欧洲列强那套搞 “势力范围”,觉得这才是 “欧洲玩家” 该有的样子,可它忘了自己压根没被欧洲真正接纳过。 一边喊着要保卫传统价值观,一边精英们还在往欧洲移民,俄乌冲突后不少有钱人、文化人都跑了,你说这 “西方心” 是不是刻到骨头里了? 说到底,俄罗斯就是揣着颗西方的心,却生在了东方的命里,自己跟自己拧巴了几百年。 彼得大帝当年砸锅卖铁学欧洲,叶卡捷琳娜装开明贴欧洲,叶利钦低声下气求欧洲,结果都是热脸贴冷屁股。 到现在还是没活明白,既不肯正视自己的东方根基,又融不进西方的圈子,最后只能用强硬手段来撑面子,才搞出了俄乌这场战争。这 “东方的命,西方的心”,真是把俄罗斯坑苦了,也连累了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