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越来越紧张,普京开始担心,克里姆林宫翻天覆地的那天出现! 有西方媒体认为,俄乌紧张的前线局势、后方出问题的经济、不稳的人心......这些因素可能在俄罗斯产生连锁反应。在他们看来,俄罗斯的政权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稳固,普京或许已经在担心政变的发生。 但这种刻意拼凑的“危机论”,从一开始就忽略了俄罗斯社会的真实底色。先看前线局势,俄乌冲突确实进入了消耗阶段,但俄军的作战体系仍在稳定运转。 俄罗斯国防部每月公布的装备生产数据显示,坦克、装甲车和导弹的产量都在稳步提升,去年年底投入战场的“铠甲-SM”防空系统甚至比原计划多了40%。 前线士兵的补给线也保持通畅,今年一季度俄军后勤部门完成了超过1200列军列的物资运输,食品、弹药和医疗用品的保障率维持在95%以上。这种持续的战争动员能力,恰恰说明俄罗斯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并未出现松动。 再说说被西方炒得最热的经济问题。不可否认,西方多轮制裁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冲击,但要说这会引发“后方崩塌”,显然低估了俄罗斯的抗风险能力。 俄罗斯央行去年将基准利率稳定在7.5%,通胀率控制在6.7%,这个数据放在欧洲多国两位数通胀的背景下相当亮眼。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早已启动经济转向,对欧盟的能源出口占比从2021年的45%降到了现在的12%,取而代之的是亚洲市场的快速增长。 中国和印度成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去年俄对华原油出口量增长23%,对印出口更是激增47%。能源收入的稳定支撑着俄罗斯的财政平衡,去年联邦预算赤字仅占GDP的2.3%,远低于西方预测的5%以上。 所谓“不稳的人心”,更是缺乏事实依据。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今年3月的调查显示,普京的支持率仍保持在69%,这个数字在经历两年冲突后依然坚挺。 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更多体现在对国家主权的维护上,尤其是在西方不断施压的背景下,俄罗斯社会的凝聚力反而在增强。去年年底的地方选举中,统一俄罗斯党的得票率虽然略有下降,但仍以58%的支持率保持议会,这从侧面反映出政权的社会基础并未动摇。 西方媒体刻意忽略的是,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威权治理传统,政权稳定性从来不是简单由经济数据或前线局势决定的。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往往会形成更强的内部团结。 车臣战争时期,俄罗斯经济同样面临困境,但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反而逆势上升。现在的情况与此类似,西方的制裁和舆论攻击,反而让更多俄罗斯人产生了“被围攻”的危机感,这种情绪转化为对现有政权的支持而非反对。 克里姆林宫也并非被动应对,而是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内部稳定。在社会保障方面,俄罗斯政府去年提高了退休人员养老金10%,对有子女家庭的补贴增加了15%,这些政策有效缓解了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 在舆论引导上,俄罗斯媒体对西方制裁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充分报道,同时强调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这种叙事策略帮助民众建立了对未来的预期。 西方所期待的“连锁反应”,还忽略了俄罗斯权力结构的特殊性。普京的统治基础并非依赖单一的政党或利益集团,而是建立在军队、安全部门和官僚体系的多重支撑之上。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和国防部的核心职位都由普京的亲信担任,这些人不仅忠诚度高,而且掌控着国家最关键的权力资源。这种权力布局使得任何试图发动“政变”的势力都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军队的忠诚度从未出现问题。去年俄军进行了部分动员,但并未发生大规模的逃兵役现象,反而有超过30万志愿者主动参军。军队作为政权的坚强后盾,确保了国家不会出现权力真空。 西方媒体的炒作,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战,试图通过制造“政权危机”的舆论来动摇俄罗斯的战争意志。但这种做法显然打错了算盘,俄罗斯并非那些容易被外部压力摧垮的小国,其庞大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构成了抵御外部冲击的坚固屏障。 普京政府也清楚认识到,稳定内部比赢得前线胜利更为重要。今年以来,俄罗斯加大了对国内基础设施的投入,启动了20多个大型工业项目,创造了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缓解经济压力,更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说到底,西方媒体所描绘的“克里姆林宫翻天覆地”的场景,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俄罗斯当前面临的挑战确实严峻,但这些挑战还远未达到动摇政权根基的程度。 普京政府在应对危机时展现出的韧性和策略性,以及俄罗斯社会的团结,都决定了所谓的“政变担忧”缺乏现实土壤。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政权依然会保持稳定,西方想要通过舆论战瓦解俄罗斯的企图,恐怕只会再次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