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字都不认,没上过大学的农民,竟然攻克了难道美国、日本众多专家研究十几年都没解决的难题,美国得知,出300万美元想买断技术,他却转身免费献给国家!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个给咱中国人长脸的农民,名叫姜向涛,他攻克的东西叫全雌西瓜,说白了就是只开雌花、每节都能结瓜的品种,产量能比普通西瓜翻好几倍,品质还更优,简直是农业育种界的“圣杯”。 可这玩意难就难在基因不稳定,美国的实验室里基因测序仪连轴转,日本的育种中心砸了数亿美元,试验田里的变异植株死了一茬又一茬,就是摸不透控制雌花分化的遗传密码。 可谁能想到,解开这道世界级难题的钥匙,不在精密实验室里,而在黑龙江大庆林甸县的一片普通瓜地里。 1998年夏天,47岁的姜向涛还守着几亩薄田,琢磨着怎么靠好种子多赚点钱养家。 那天小儿子在瓜地里一嗓子喊,说有株瓜秧每节都结着小瓜胎,他跑过去一看,又喜又愁,这株瓜秧压根没开雄花,没雄花授粉,小瓜胎全得烂在地里。 情急之下,他只能用最笨的法子,从其他瓜秧上摘雄花一朵一朵人工授粉,忙活大半年,最后就收了138粒比金子还珍贵的种子。 可把种子种下去,奇迹没重现,长出的全是普通西瓜,一起育种的乡亲们都泄了气,觉得这是瞎折腾,可姜向涛认死理,他说这东西肯定有说法,得接着试。 就这么试了三年,第三年的瓜地里,那“一节一瓜”的神奇景象总算又出现了,这时他才翻着字典查资料,慢慢弄明白,这是罕见的隐性基因表达,得靠一代代筛选才能稳定下来。 没有实验室,他就把家里10平方米的仓房改成育种室;没有恒温设备,就烧火炕控温;没有精密仪器,就拿放大镜盯着花粉看,用画符号的小本子记数据,他认不全字,就用自己的法子把观察到的性状一笔一画画下来。 为了抢时间,每年冬天他都背着种子往海南跑,搞南繁育种,利用热带气候加代繁育,18年里没跟家人过过一个春节,台风天还得冒死冲进大棚抢救瓜苗。 这份苦别说普通农民,就是专业研究员也未必扛得住。 好在这份执着,终于感动了“甜瓜大王”吴明珠院士,老院士一看他的成果,当场就惊叹:“国外专家十几年都没成功,你真了不起!” 不仅给了他海南的实验基地,还陪着他在风雨里护苗,反复叮嘱“一定要给中国人争口气”。 有了专家指点,姜向涛更有劲了,从2000年培育出首个稳定品种“全雌1号”,到后来一口气搞出40多个专利瓜种,只用了五年时间,就走完了美日专家十几年没走完的路。 他培育出这新品种是真顶用,瓜形周正、甜度均匀,抗病性还强,甚至简化了制种步骤,种出来的瓜农都说“产量翻番,收入也翻番”。 消息传到国外后,美日专家慕名而来,2007年美国专家一开口就是300万美元,折合当时人民币两千多万,已经够姜向涛全家几代人吃喝不愁。 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姜向涛却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瓜是在咱中国的地里长出来的,是咱中国人自己琢磨出来的,不能卖给外国人!” 后来英国专家又带着重金来,也照样吃了闭门羹,有人劝他,就算不卖技术,私下卖种子也能发大财,北京上海的别墅、豪车都能到手,可他就认一个理:这技术是中国农业的宝贝,不能成他个人牟取暴利的工具。 更让人佩服的是,2012年他在国际葫芦科遗传协会年报上出了名之后,干脆做了个更彻底的决定,把自己十几年心血培育的23个全雌瓜品种,包括西瓜、甜瓜、香瓜,全无偿捐给了国家种子基因库。 新华社因此专门为他撰文,林甸县去年8月的报道里还说,这些良种在全国推广后,光是他老家的瓜农收入就翻了几番,这哪是捐种子,是把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拱手交给了国家和乡亲们。 到了2024年,74岁的姜向涛还没歇着,在海南的7个大棚里又培育出4个甜度更高的新瓜种,海南大学请他当技术顾问,甘肃的繁育基地聘他做推广导师,年轻人来学技术,他就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往外传。 有人问他图啥,他说得实在:“我一个农民,能搞出点东西全靠国家的土地,还给国家是应该的。” 反观现在有些人,顶着专家学者的头衔,拿着国家的经费,搞点成果要么藏着掖着谋私利,要么干脆卖给外国人换好处,跟姜向涛比起来,简直是云泥之别。 姜向涛没读过大学,可他懂最基本的道理:国家强了,老百姓才能真的好;自己的本事是在这片土地上练出来的,就得用在这片土地上。 他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只是花粉,更是农民的本分;他拒绝的不只是300万美元,更是对国家利益的坚守;他捐献的不只是种子,更是一颗纯粹的中国心。 新华社的报道里说,他“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这话实在太贴切。 姜向涛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从来不在书本的象牙塔里,真正的骨气也从来不是靠学历撑起来的。 这样的人,值得所有人记在心里,更值得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好好学学,啥叫真正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