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外国记者问韩国总统李在明,中国若武统台湾你帮不帮?李在明笑着说,那是别人的家务事,我只说一声谢谢就好了。 跟他前任尹锡悦比起来,李在明的回应确实显得更有分寸,尹锡悦在任的时候,多次公开站在美国一边,甚至在台湾问题上也说过一些让北京不太舒服的话。 那时候,韩国一边追着美国的“印太战略”跑,一边对中国的感受视而不见,结果就是两头不讨好,中国不高兴,经济贸易受影响;美国也没给太多实质回报。 尹锡悦的对华政策可以说是冒进又单边,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态,而不是战略选择。 李在明上台后,明显走得更稳,他知道,韩国虽然是美国的盟友,但地理位置摆在这儿,跟中国隔着一条江,经济联系紧密,不能轻易得罪邻居。 他也清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风吹草动,中国大陆都极为敏感,如果这个时候在公开场合表态支持“协防台湾”,无异于给自己找麻烦。 李在明的回答虽然简单,但传递的信号很明确:韩国不会公开介入台海事务,也不会轻易站队。 这其实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韩国不是超级大国,无法像美国那样在全球搞干预政策,对韩国来说,最重要的是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台海一旦起冲突,整个东北亚都会跟着震荡,韩国首当其冲。 现在韩国经济高度依赖出口,而中国是它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若是为了表忠心去参与台海冲突,不仅军事上风险巨大,经济代价也难以承受,李在明显然不愿意为了别人的棋局,把自己国家拉进火坑。 再从外交策略来看,李在明也在试图修补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他上任以来多次释放出缓和信号,希望推动中韩高层互动、恢复正常沟通,这种姿态在中国看来,至少比尹锡悦时期要理性得多。 当然,李在明并没有完全背离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他对美韩军事合作仍然重视,也在继续参与一些“印太”框架内的活动。 但他更像是在做平衡,一方面稳住与美国的传统安全合作,另一方面不激怒中国,避免在台湾等敏感问题上“踩线”。 这种两边都不得罪的做法,虽然不一定讨好所有人,但对韩国来说,是维持自身利益的务实之举。 对中国来说,这样的表现起码显示出一种克制,虽然中韩之间还有很多结构性矛盾,比如历史问题、半岛局势、经济竞争,但至少在台湾问题上,李在明没有踩到红线。 中方长期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都会被视为严重挑衅,韩国如果在这件事上保持克制,不仅有利于两国关系,也能为区域和平稳定提供一点缓冲。 李在明的这一番表现,也让人看到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外交判断力,他不是一味讨好哪一方,而是在大国博弈中为韩国争取最大回旋空间。 这种“既不靠近也不远离”的态度,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韩国对外政策的主旋律。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网《李在明批尹锡悦对华外交政策:为什么招惹中国?台湾问题与韩国有什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