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直言: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

观今言史啊 2025-10-31 16:00:12

美国国务卿直言: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   拿偏远地区的基建来说,中国的操作在美国人眼里简直不可理喻。   藏区的草原上,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都通了大电网,那些电线杆得靠牦牛运上去,施工队冬天顶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接线,建成后一户牧民一个月电费才几十块,单算经济账肯定亏得厉害。   但这些电网不仅让牧民用上了稳定的电,还能带动当地的畜牧业加工、民宿旅游,长远的社会效益根本没法用钱衡量。   更重要的是,在高原恶劣环境里搞基建,还练出了一套抗寒抗缺氧的工程技术,后来用到南极科考站建设上,一下就有了优势。   这种“不计短期回报”的投入,在基础研究领域更明显,芯片被卡脖子那几年,中国没急着追现成的技术,反而砸钱搞材料学、量子计算这些“冷学问”。   这些研究可能十年八年都出不了成果,企业不愿投,就靠政府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慢慢啃。   反观美国,这两年一直在砍基础研究经费,连顶尖大学的联邦研究资金都被扣了不少,因为资本觉得这些研究看不到即时收益,不如投到能快速变现的互联网项目上。   结果就是,美国在一些前沿领域的领先优势越来越小,所谓的“创新赤字”越来越明显。   美国不是不想搞长远布局,实在是资本的逐利性把路堵死了。   前几年喊着制造业回流,可工厂建起来成本太高,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上价,资本家宁愿把厂子开在成本低的地方,也不愿留在本土。   政府想补贴推动,可钱刚拨下去,就有企业把资金拿去搞金融投资,因为那样赚钱更快。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让美国的产业链越变越薄,现在连一些基础的零部件都得进口,供应链安全风险越来越大。   最典型的就是基础设施升级,美国的5G建设喊了好几年,可农村地区至今还有很多地方没覆盖。   运营商算过账,在人口稀少的乡下建基站,投入大回报慢,还不如集中精力在大城市赚钱。   可中国不一样,哪怕是几十户人家的山村,基站也照样架,虽然短期不赚钱,但让偏远地区能用上数字政务、在线教育,从长远看缩小了城乡差距,也培育了更大的市场。   这种“先投入后收获”的逻辑,在美国的资本体系里根本走不通。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差异还体现在公共服务上,美国的高铁计划讨论了十几年,光论证就花了上亿资金,可因为沿途拆迁成本高、运营利润薄,至今没建起来。   而中国的高铁从东部沿海修到西部山区,很多线路刚开通时上座率不高,可随着人流物流聚集,慢慢都成了经济动脉,这背后不是谁更有钱,而是中国能算“总账”,美国只算“细账”。   这不是能力问题,是发展逻辑的差异,美国的资本体系决定了它跳不出“短期利益”的圈子,而中国能统筹兼顾,把社会价值和长远发展放在前面。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中国人目光长远,俄罗斯人非常尊重这点”》

0 阅读:3

猜你喜欢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