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乌克兰宣布了 10月29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主席谢尔盖·科列茨基在基辅宣布,为保障顺利过冬,全国需额外筹措4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再借款19亿美元方可覆盖需求。 2019年和平时期,乌克兰天然气进口量约140亿立方米,其中80%来自俄罗斯,通过正常贸易即可补足。当前局势截然不同,据上月哈尔科夫前线采访信息,当地能源官员通过卫星图展示:12座关键气站被炸毁6座,输气管道37处受损,修复需至少5亿美元,该资金目前无法落实。 理解19亿美元的压力,需结合乌克兰的财政状况。乌克兰财政部10月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外债余额达1420亿美元,GDP仅1600亿美元左右,外债规模接近全年GDP。 能源进口占外汇支出的35%,而外汇储备仅余280亿美元。这19亿美元并非短期周转资金,而是典型的拆东补西——其刚从IMF获得的20亿美元援助,半数需投入天然气缺口填补。 关于欧盟的支持,存在一项易被忽视的细节:欧盟今年承诺的能源援助已兑现80%,但附加条款暗藏约束。 根据欧盟委员会官网披露,援助资金中60%须用于向欧盟成员国采购天然气,而欧洲天然气价格较国际均价高出12%。乌克兰使用欧盟援助资金采购高价天然气,交易明显得不偿失,但乌克兰别无选择。 历史存在相似先例,2009年1月,俄罗斯以“欠费”为由切断对乌输气,导致乌克兰15个州停暖,基辅气温跌破-20℃。 当时乌克兰依靠欧盟紧急调配的10亿立方米天然气得以解围,代价是将黑海港口租赁期延长25年。当前处境更为严峻,2024年以来,俄罗斯已完全停止对乌供气,过境气量亦减少40%,昔日的“谈判筹码”已转变为“封锁工具”。 前线战况直接影响气站存续。据顿巴斯地区一名乌军工程兵连长透露:“我方收复一座气站后连夜抢修输气管道,次日便遭无人机轰炸。 目前需派遣一个排兵力守卫一座气站,相当于将作战人员固定在能源设施守卫任务上。”这种“损毁-修复-再损毁”的循环,导致乌克兰能源部修复计划多次搁置,原计划10月底完成的气站修复工作,目前仅完成30%。 美国的态度颇具深意。第47任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对乌政策出现明显“降温”。白宫10月25日发布的对乌援助清单中,明确移除“能源专项援助”条目,转而强调“优先保障军事援助”。 这一调整背后存在战略考量: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今年美国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增长22%,欧洲采购美国天然气的资金,部分通过对乌援助回流,美国形成双重收益,乌克兰则成为利益受损方。 俄罗斯的操作充分展现地缘博弈的策略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0月公告显示,其对欧盟输气量同比增加15%,通过乌克兰的过境气量却减少50%。 此举意图明确:俄罗斯具备供气能力,但拒绝向乌克兰供应,同时维持对乌克兰盟友的供气。俄罗斯已修复克里米亚旧有输气网络,当前克里米亚天然气供应充足,与乌克兰本土短缺形成鲜明对比,心理战效果显著。 普通民众已切实承担短缺代价。基辅居民伊万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账单显示,9月燃气费较去年同期上涨3倍,其家庭月收入约合320美元,燃气费占比达五分之一。 基辅郊区可见大量居民囤积木柴,超市电暖器早已售罄,二手市场九成新电暖器价格上涨两倍。民生压力正逐步削弱民众对战争的耐受度。 乌克兰存在破局可能,但难度极大。乌克兰能源部正推进两项方案:一是从阿塞拜疆采购10亿立方米天然气,二是重启黑海沿岸液化天然气接收站。 首个方案受限于输气管道——阿塞拜疆天然气需经格鲁吉亚过境,该管道剩余运力仅5亿立方米;第二个方案面临更大阻碍,接收站2014年损毁后未修复,重建需8亿美元,当前缺乏资金支持。 对比历史案例,乌克兰处境较1973年石油危机时的西欧更为艰难。当年西欧虽面临油价暴涨,但具备统一市场与充足外汇储备,可通过外交谈判缓解危机。 乌克兰当前处于战时状态,外交筹码匮乏、外汇储备枯竭,谈判能力严重不足。其唯一优势为欧盟的政治支持,但政治支持无法替代天然气供应与民生保障。 19亿美元借款本质是为乌克兰争取喘息时间。若冬季气温低于常年均值,或前线能源设施遭遇大规模袭击,缺口可能扩大至60亿立方米,届时39亿美元亦未必能覆盖需求。欧盟与美国的援助存在上限,IMF已明确表示,明年援助将与乌克兰改革挂钩,而战时状态下改革难以推进。 乌克兰天然气危机的本质,是“战场主动权”与“能源主动权”的双重丧失。1991年苏联解体时,乌克兰继承全苏28%的能源工业,曾为能源出口国。短短三十余年间却沦落到借债购气过冬的境地,教训极为深刻。 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个冬天的寒冷不仅源于气温,更源于地缘博弈下的被动处境——当能源成为博弈工具,每个个体都需承担相应代价。 信息来源:乌克兰需融资购买40亿立方米越冬天然气 光明网2025-10-29 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