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莫名收到 1300 元转账,察觉异常后第一时间报警,可警方尚未调查清楚,催收人员就找上门来,一口咬定男子在 “5 秒借贷” 借了钱,先是索要 2430 元还款,被拒后隔天就把金额涨到 3731 元,甚至放话,不还钱就让他及亲朋好友不得安宁。不愿妥协的男子,直接找来媒体,将此事曝光。 男子叫李伟,今年32岁,在城郊建材市场做建材配送,每天起早贪黑跑工地,就为了给老婆孩子多挣点家用。那天他正顶着大太阳给工地送瓷砖,手机“叮”的一声弹出转账提醒,1300元到账的短信让他愣了愣。他翻遍了微信、支付宝的交易记录,又查了最近的送货清单,没有一个客户的付款金额对得上,更没接触过什么“5秒借贷”。“天上哪会掉馅饼?”他心里犯嘀咕,越想越不安,送完货没敢回家,直接开着小货车去了辖区派出所。 民警做笔录时,也觉得这事蹊跷,让他保存好转账凭证和通话记录,暂时先不处理这笔钱,等核实清楚再说。李伟以为这事顶多是有人转错账,等对方发现了自然会联系,可他万万没想到,报警后的第三天傍晚,两个染着黄发、胳膊上带纹身的男人就堵在了他家单元楼门口。“你是李伟吧?欠我们‘5秒借贷’的钱该还了!”其中一个男人嗓门洪亮,引得邻居纷纷探出头围观。 李伟当时刚接孩子放学回家,见这阵仗吓了一跳,赶紧把孩子往老婆身后推。“我没借过钱!你们是不是搞错了?”他强装镇定反驳。可对方根本不听,掏出手机翻出一张模糊的“借款协议”截图,上面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确实是李伟的,但签名一看就是伪造的。“少废话!1300元本金,加上服务费、逾期费,现在得还2430元,今天不结清,我们就守在这儿!”男人说着就要往楼道里闯,李伟死死拦住,双方僵持了半个多小时,直到物业和邻居过来劝说,对方才骂骂咧咧地走了。 更过分的还在后面。隔天一早,李伟的手机就被催收电话打爆了,平均每分钟一个,备注从“催收1组”到“法务部”,五花八门。他没接,对方就开始给她老婆、父母、甚至建材市场的同事打电话,张口就骂“李伟欠钱不还,你们赶紧催他还,不然连你们一起找麻烦”。他母亲有高血压,被电话里的恶语吓得头晕住院,同事们也纷纷来问情况,让他在市场里抬不起头。更离谱的是,催收发来短信,说“逾期一天加300元罚息”,欠款金额直接涨到了3731元,还附了他家的门牌号和孩子学校的地址,威胁“再不还钱,就让你家不得安生”。 李伟又气又怕,他想不通,自己没签过任何协议,没提供过验证码,怎么就“欠了钱”?后来记者介入调查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借贷纠纷,而是典型的“套路贷”陷阱。所谓“5秒借贷”根本没有合法金融资质,所谓的“转账”其实是他们精准筛选目标后的“诱饵”——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公民信息,随机转账制造“借贷事实”,再用暴力催收、恶意垒高债务的方式逼迫受害者就范。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借贷关系成立需有真实的借款合意和交付行为,仅凭一笔不明转账和伪造的协议,根本构不成借贷关系,而催收人员的骚扰、威胁行为,已经涉嫌寻衅滋事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民警后来告诉李伟,这类套路贷近年呈隐蔽化趋势,他们不再直接诱导用户借款,反而用“送钱上门”的方式降低受害者警惕,一旦受害者没有第一时间报警或退回款项,就会被认定为“默认借款”,后续通过电话轰炸、上门滋扰、曝光隐私等手段施压。更可怕的是,他们背后往往有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从获取公民信息、伪造协议到催收逼债,分工明确,受害者稍有妥协就会被缠上没完。 好在李伟没服软,媒体曝光后,市场监管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迅速介入,查明“5秒借贷”属于无资质非法放贷机构,其背后的催收团伙也被警方立案调查。网友们看了新闻后,纷纷留言支持李伟,有人分享了类似的遭遇,也有人提醒“遇到莫名转账千万别贪,第一时间报警并原路退回,保留所有证据”。 这件事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天上不会掉馅饼,莫名到账的钱可能藏着大陷阱。套路贷再狡猾,也敌不过法律的制裁和受害者的坚决反抗。可反过来想,这些非法催收为何能轻易获取公民的家庭住址、亲友联系方式?那些泄露个人信息的渠道,又该如何堵住? 说到底,打击套路贷不仅需要受害者勇敢维权,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从源头遏制非法放贷和信息泄露。面对威胁,妥协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唯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才能让这些黑恶势力无处遁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男子莫名收到1300元转账,察觉异常后第一时间报警,可警方尚未调查清楚,催收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2025-10-29 18:40:55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