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法新社的照片可真有意思! 你说这帮记者咋就这么厉害呢,啥角度都能给他们逮着。我刚刷短视频那会儿还觉着他肯定溜走了,结果转头就在新闻图库里瞅见了这个镜头。这事儿闹得,简直跟猫捉老鼠似的,你越想躲,人家越能把你的影子都给揪出来。哎哟喂,这下乐子大了。 法新社这回怕是要摊上事儿。华盛顿那边最烦别人戳穿他们的漂亮场面,现在好了,连躲镜头的狼狈样都被做成九宫格全网飞。我估摸着白宫新闻秘书这会儿正捂着脑袋发愁呢明天记者会该怎么圆场啊?是说“拍摄角度存在误解”呢,还是干脆装傻充愣? 说到摆拍这事儿,其实挺耐人寻味的。去年G7峰会那个经典场面还记得不?各国领导人排排站等着拍全家福,偏偏有个位置空了整整三分钟。后来流出来的花絮视频才明白,原来是工作人员在紧急调整地面上的标记线。这种细节平时根本不会出现在正式报道里,但恰恰暴露了很多精心设计的画面背后藏着多少算计。 现在全球观众都学精了,看到官方照片都会下意识找穿帮镜头。就像上周某国发布的军营视察照,眼尖的网友放大背景里的士兵头盔,发现反射出的摄影师居然比受阅部队还多。这类意外曝光的画面往往比主图传播得更广,你说这是不是挺讽刺的? 专业通讯社向来把“不做摆布”当金字招牌,可现在连战地记者都得带着反光板出差了。去年普利策奖那张获奖作品不就是吗?看起来随意的街头瞬间,后来被同行爆料说摄影师在原地蹲了俩了俩小时才等到理想的光线。所以说啊,新闻摄影早就游走在真实与导演之间的灰色地带了。 不过法新社这次确实玩脱了。他们肯定知道放出这种照片会引发外交风波,但还是选择照发不误。这里头既有职业操守的坚持,恐怕也藏着些不好明说的小心思毕竟能让超级大国吃瘪的独家影像,够他们在传媒圈吹三年牛的。 我突然想起前阵子学界在争论的“真相半径”理论。说的是每个新闻事件都存在一个核心真相圈,外围包裹着层层叠叠的诠释壳。现在的情况是,大家明明都站在真相圈外,却争相宣称自己摸到了中心。就像这张照片,你说它假吧,它确实实拍到了到了某个瞬间;你说它真吧,又明显缺失前因后果。 这事儿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当事人越急着公关灭火,网民考古的热情就越高涨。昨天已经有技术党在比对照片里的云层形状,试图还原具体的拍摄时间点了。要我说啊,有些画面一旦流传开,就像泼出去的水,再怎么危机管控都白搭。 话说回来,专业通讯社现在日子也不好过。既要抢独家又要保质量质量,还得提防社交媒体的截胡。上个月路透社那个获奖摄影师不就转型做视频视频博主了吗?他说现在静态图片的冲击力远不及十五秒的现场音频,这话听着让人怪唏嘘的。 咱们普通群众吃瓜归吃瓜,心里都明白这种照片能发出来本身就是种信号。就像气象预报里的蝴蝶效应,说不定这张看似普通的新闻图片,正在引发大洋彼岸的连锁反应呢。你们觉得接下来会怎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