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一是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均需向中方申请出口许可,并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二是针对14纳米逻辑芯片、14纳米或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出口实行逐案审批制度。 当稀土这一战略资源与光刻机、芯片设备等高端产业需求相遇,中国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便成为全球产业链关注的焦点。 这份 12 月 1 日落地的新规,没有停留在笼统的政策表述,而是通过 “0.1% 含量阈值”“全路径管控”“逐案审批” 等细节,构建起精准、透明的管控体系。 它不是对正常贸易的限制,而是对战略资源合理利用、产业链安全保障的务实举措,既维护了中国的资源权益,也为全球产业合作划定了清晰的合规边界。 新规中 “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 的光刻机类货物需申请许可” 的条款,精准锁定了管控范围。 稀土作为光刻机、芯片设备中的关键材料,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在高端制造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 稀土元素能提升光刻机镜头的光学性能,增强芯片设备零部件的稳定性。 0.1% 的含量阈值,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产业实际需求确定:低于这一比例,稀土在设备中的功能作用微乎其微;达到或超过这一比例,便对设备性能产生实质影响。 将管控阈值设定为 0.1%,既避免了过度管控对正常贸易的干扰,也防止了通过 “低含量分散” 规避监管的行为。 而 “无论产地与中转路径” 的表述,则堵住了 “产地规避”“中转绕关” 的漏洞,确保所有含中国来源稀土的相关货物,都纳入规范管理范围,不存在监管盲区。 “详细报备用途、用量及终端客户信息” 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了管控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在申请出口许可时,企业需明确说明货物将用于何种生产环节、具体用量多少、最终交付给哪家客户,这些信息将由中方相关部门核实备案。 这一流程不是为了增加企业负担,而是为了确保中国稀土资源不被用于不符合全球产业安全、违背公平贸易原则的领域。 若终端客户存在将设备用于军事用途或技术垄断的风险,中方可通过信息核查及时发现,避免战略资源被滥用。 同时,完整的信息备案也为后续产业链追溯提供了依据,一旦出现问题,能快速定位责任主体,保障产业链稳定运行。 针对 14 纳米相关芯片设备及材料的 “逐案审批” 制度,体现了管控的差异化与精准化。 14 纳米逻辑芯片、14 纳米或 256 层以上存储芯片的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材料,代表着当前芯片制造领域的中高端水平,其技术复杂度高、战略价值大。 对这类产品实行逐案审批,意味着每一笔出口都将根据具体情况(如出口企业资质、终端用途、技术安全性等)进行单独评估,确保出口符合中国产业政策与国家安全需求。 这种差异化审批模式,既没有对所有芯片设备出口 “一刀切”,也没有放松对中高端设备的监管,实现了 “精准管控、保障安全” 与 “便利贸易、促进合作” 的平衡。 从全球产业链视角来看,中国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实际上为全球稀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产业合作提供了规范指引。 中国是全球稀土储量、产量与出口量均居前列的国家,对稀土出口的规范管理,不仅能保护本国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也能避免全球产业链因稀土供应无序波动而受影响。 新规落地后,荷兰相关企业只需按流程完成申请与报备,便可正常开展贸易,不存在 “歧视性限制”。 事实上,已有荷兰半导体企业表示,将积极配合中方新规要求,完善内部合规流程,确保与中国的稀土相关贸易顺利推进。 新规的 “厉害” 之处,在于它用细节构建起公平、透明、可追溯的贸易环境,让 “擦边球”“暗箱操作” 失去生存空间。 这种基于规则的管控,符合国际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也顺应了全球产业链对安全、稳定、合规的需求。 随着新规的平稳实施,中国与荷兰在稀土、芯片设备等领域的合作,将在更规范的框架下展开,既保障中国的战略资源权益,也为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唯有基于规则、相互尊重的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