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对伟人的评价太准确了,太重要了。 贺龙说,毛主席在,军心就稳,保护毛主席的安全,比打赢十场仗还重要,毛主席就是定海神针。 毛主席之于中国革命,不只是一个政党领导人那么简单。他是战略制定者,是思想引领者,是精神支柱,更是所有红军指战员心中那根最坚硬的骨头。 贺龙之所以说“军心就稳”,是因为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战争中,无数次生死关头,毛主席的决策和判断成为最后的那一锤定音。 无论是红军时期的四渡赤水、还是抗战时期的敌后游击、再到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背后都站着一个冷静分析大局、敢于承担责任的毛主席。 可以说,没有毛主席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格局,那些仗打得再漂亮,可能也撑不住整个战局的走向。 贺龙为什么会把保护毛主席的安全看得比打赢十场仗还重要?战争不仅仅是枪炮的较量,更是意志与信仰的对决。 一个军队的灵魂一旦动摇,再强的武器也只是空架子。毛主席在,红军就是有主心骨的军队;毛主席若是出了问题,那整个革命的方向、士气、战略都将受到严重冲击。 贺龙看得很清楚,保住毛主席,不只是保一个人,而是保住整个革命的灵魂和未来。 “定海神针”这个词,贺龙用得极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能镇住风浪、安定四海的神物。毛主席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思想上起到核心作用,更在整个民族的精神层面上起到引领作用。 对士兵来说,毛主席的存在意味着前方的路再难,也有人在撑着;对指挥员来说,意味着复杂的局势下仍有方向;对整个党和国家来说,意味着信仰可以凝聚、目标可以明确、道路可以坚定。 不仅如此,贺龙的这句话也反映了整个党内高层在那个时期对毛主席的高度认同和依赖。 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内外挑战极为复杂,苏联压力、美国封锁、国内重建、农村改革,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政府焦头烂额。 而正是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在举步维艰中一步步稳住了局势。这时候,军队的稳定不仅关乎国家安全,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秩序重建。 如果军心浮动,整个国家可能就陷入动荡。因此,贺龙强调“军心就稳”,其实是看到了毛主席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定海之力。 贺龙的话不是拍马屁,更不是政治口号,而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发自肺腑的判断。在那个生死未卜的年代,谁都知道,领导核心的稳定胜过一时的战果。 战争可以重来,阵地可以重夺,但一旦失去了核心领导,整个战争就可能滑向不可控的深渊。 在今天回看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贺龙的这句评价不仅准确,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稳定、清醒、有战略眼光的核心。 毛主席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政治人物,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贺龙看到了这一点,并且用最朴素、最直白的话表达了出来。 素材来源:与书结缘励志担当:伟人毛泽东的成长轨迹和精神力量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2025-10-30 13:0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