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水制氢成功,石油将成白菜价?大海代替石油,这是里程碑的突破! 中国在海水直接制氢领域取得的成就,起初引发的是 “攻克世纪难题” 的中肯评价,然而相关讨论很快偏离了技术本身,滑向了 “石油价格将大幅跳水” 的过度联想。 拨开这些喧嚣,这项技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正在催生一个从技术基石到产业版图,再到战略格局的全新能源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的起点,是一项真正走出实验室的可靠技术。 一种新经济形态要成功诞生并站稳脚跟,必须以坚实可靠的技术作为核心基石。海水制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成了从理论可行到实践可靠的跨越。 过去半个世纪,海水的高盐度腐蚀与高昂的淡化成本,始终是阻碍其发展的难题。 如今,由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新方法,巧妙绕开了淡化处理环节。更具说服力的是,其原型设备已在深圳湾的真实海洋环境中,完成了长达数月的无故障运行实证。 这项创新获得了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评审的高度认可,被誉为“打开了通往低成本燃料的大门”。 其制氢电力直接来自海上风能与太阳能,确保了产出的每一缕氢气都是零碳排放的“绿氢”,整个过程本身也不产生污染或额外能耗。 这项可靠的技术正被迅速编织进中国的经济肌理中,勾勒出一幅从氢分子到广阔市场的产业应用版图。 青岛的中石化炼化厂率先在重工业领域迈出新步伐,现已开始将通过海水制取的氢气当作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原料。 在内蒙古,全球最大规模的风光发电制绿氢、再合成绿氨的项目正在建设,它旨在用清洁原料替代传统的石油衍生品。与此同时,氢能正以更贴近民生的方式加速渗透。 大兴区的兴 40 路等公交线路上,氢能公交车已正式投入使用,悄无声息地穿梭在城市道路中,助力绿色交通。 车辆加注仅需十几分钟,续航可达400公里,运行过程只排水。一位驾驶了15年柴油车的司机,也因此从担忧安全转变为氢能的忠实拥护者。 在物流行业,续航能力达到1000公里、载重40余吨的氢能重型卡车也即将投入量产,预示着长途货运的绿色变革。一个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正在快速集结。 围绕这些应用,仅北京大兴一地就已聚集超过260家相关企业,覆盖了从制氢、储氢、加氢到终端应用的各个环节。产业发展还将带动海上风电设备、燃料电池等相关行业的进步,并创造就业岗位。 这套从海洋中汲取能量的系统,是中国谋求能源自主、抵御国际油价波动与供应风险的关键布局。一个国家掌握了全链条能力,并且应用进程领先于尚在摸索的竞争者时,便获得了重塑全球能源话语权的先发优势。 此举不仅可能影响传统石油出口国的长期地位,也为全球能源格局的演变注入了新的变量。随着技术普及,氢能成本有望持续下降,而有限的石油资源或将变得更加昂贵。 当然,这场变革并非坦途。如何实现氢气安全、低成本的规模化储运,以及如何确保制氢设备在可再生能源的波动下稳定运行,都是摆在产业化道路上亟待攻克的现实难题。 因此,尽管“石油白菜价”的愿景引人遐想,但科研人员与产业界仍在为攻克诸多障碍而努力。这股源自大海的氢能浪潮,其真正价值不在于颠覆的速成,而在于构建一个更清洁未来的踏实进程。 信源:广州日报——《海水无须淡化直接电解制氢!“黑科技”设备研发攻关在深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