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老欧洲对中美高峰会谈吃醋了。   今年10月中美在釜山和吉隆坡就科技、关

栗頿聊 2025-11-01 09:49:43

很明显,老欧洲对中美高峰会谈吃醋了。   今年10月中美在釜山和吉隆坡就科技、关税问题达成共识,握手言和的消息刚传开,欧洲大陆上就弥漫起一股说不出的焦虑劲儿——说白了,这就是老欧洲在“吃醋”。   但这可不是简单的羡慕嫉妒,更深层的是,每当世界舞台的聚光灯只对准中美两个大国,欧洲就得直面自己“战略自主”理想和现实脱节的残酷,这种身份落差带来的刺痛,比单纯的吃醋要复杂得多。   以前的欧洲,在国际事务里好歹是能下棋的角色,可现在却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个被摆来摆去的棋盘,甚至只能站在旁边当观众。   他们还常提起殖民时代的荣光,总想着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定义者自居,可这种心态在现实面前越来越站不住脚。   有句话说得刻薄却实在:欧洲就是一半小国,加另一半没意识到自己是小国的国家组成的,这种“大国错觉”,正是他们焦虑的根源。   中美峰会就像一面镜子,把欧洲“战略自主”的幻影照得明明白白——看着挺美,其实一戳就破。   欧洲总说自己是全球规则的守护者,还想靠立法引领世界,可内部的分歧早把这份雄心拆得七零八落。   之前欧盟想搞个“反胁迫工具”保护自己,听着挺厉害,结果投票时那些和中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直接投了反对票,方案压根没通过。   面对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他们没想着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反倒急着搞反补贴调查,这哪里是制定规则,分明是被动防守。   更让欧洲憋屈的是,中美谈稀土出口、科技制裁这些真正的“硬规则”时,根本没绕着他们商量,直接就达成了共识,把欧洲晾在了一边。   消息一出来,德国最先绷不住了。之前对华言辞强硬的外长瓦德富尔直接被换掉,改派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紧急去修复对华关系——没办法,德国汽车产业链太依赖中国了,再不低头,产业链都要断了。   这一下,现实狠狠给了欧洲一巴掌:别再想着当规则制定者了,其实你只是规则的接受者。   法国总统马克龙倒是老喊着要欧洲搞独立防务,想成为世界“第三极”,口号听着热血沸腾,可俄乌冲突一爆发,欧洲的防务短板全露出来了。   不管是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还是战场情报支持,哪样都离不开美国;连冬天取暖用的天然气,都得从俄罗斯的管道气,换成美国的高价船运气,自主根本无从谈起。   更讽刺的是,法国喊“团结”的时候,欧盟的“发动机”德国却在另搞一套——搞了个“欧洲天空之盾”计划,买美国和以色列的装备,还特意把法国排除在外。   波兰更直接,干脆请求美军在自己领土上永久驻扎,嘴上说要自主,身体却诚实地靠向了华盛顿。   再看军费账本,欧盟2023年的军费总和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连德国自己都没达到北约要求的军费标准,这样的硬实力,怎么撑得起“第三极”的梦想?   更现实的是,欧洲的经济命脉早就挂在了外部供应链上,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   嘴上说着要“去风险”,可产业界心里门儿清:欧洲电动车电池离不开中国的碳酸锂,没了这东西工厂就得停产;高端制造业更缺不了中国的稀土,98%的依赖度摆在那儿,离了就寸步难行。   荷兰之前的遭遇就是个教训,它跟着美国限制光刻机出口,还以国家安全为由接管了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以为能掌控核心技术,结果发现这家公司70%的产能和封测环节都在中国,接管来的不过是个空壳。   之后中方反制,ASML的关键设备需要中国的磁体,供应链一受影响,它的股价一个月就跌了20%,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操作,简直是战略灾难。   所以当中美谈妥了,欧洲才猛然醒悟:自己之前为了讨好美国,付出的那些巨大经济代价全白费了,反倒成了被牺牲的对象。   有人调侃说,欧洲就像“盘中菜”,等着中美用关税(像刀叉)和稀土(像筷子)来决定怎么分。其实欧洲的失落,本质上是“战略自主”这个宏大说法,在规则、安全、产业链这三大支柱上全塌了。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说的实在:欧盟已经没能力应对中美竞争了。   说到底,欧洲与其抱怨被边缘化,不如先正视自己在多极世界里的真实位置。放下“大国错觉”的历史包袱,踏踏实实地解决内部分歧,才有可能找到出路;不然的话,只会一直困在“战略自主”的幻影里,越陷越深。

0 阅读:0
栗頿聊

栗頿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