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报道,由于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实施了乌克兰粮食进口禁令,欧盟委员会正在考虑对三国提起诉讼。 2023年4月,波兰与匈牙利几乎同时宣布禁止乌克兰谷物入境。这一决定并非偶然: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90%的粮食出口通道被切断,欧盟为缓解危机,开辟了一条途经中东欧国家的陆路运输线,并给予关税减免。 然而,乌克兰粮食产量远超沿线国家需求,加之物流瓶颈导致大量粮食滞留,仅波兰一国的小麦价格便在一年内暴跌30%。当地农民的抗议声浪迅速席卷多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农业损失累计超4亿欧元,欧盟虽承诺赔偿,但资金迟迟未到位。 这场危机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利益链条。乌克兰粮食的低价冲击,本质上是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资源错配。以波兰为例,其农业自给率本就较高,乌克兰粮食的涌入直接挤压了本土市场。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尚未加入欧盟,却享受着类似成员国的贸易待遇——基辅方面不仅向世贸组织起诉三国,还要求欧盟协调“统一市场规则”,却对三国承担的转运成本只字未提。这种“双标”态度,让中东欧国家感到被欧盟“绑架”。 欧盟委员会的应对则暴露了其治理困境。一方面,它以“单一市场规则”为由,要求三国撤禁,甚至威胁诉讼;另一方面,对三国农业危机的现实诉求选择性忽视。 德国经济部长赖歇的批评一针见血:“欧盟不能变成官僚主义的硅谷。”这种“规则至上”的立场,在2025年10月再次显现——当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正式实施禁令后,欧盟委员会迅速表态将启动法律程序,却未提出任何实质性解决方案。 三国禁令的背后,是各自的国家利益盘算。波兰作为乌克兰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此前接收了超百万难民并提供大量军事援助,但国内农民的生存压力迫使其“反水”。 匈牙利则更直接:2025年7月,其农业部长公开指责欧盟与乌克兰修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偏袒乌克兰”,尤其是玉米等主粮的免税政策将摧毁本国农业。 斯洛伐克的行动更具戏剧性——该国曾发现1500吨被欧盟禁用的“毒死蜱”杀虫剂污染的乌克兰粮食,直接下令销毁,并以此为由加强进口管控。 这场争端还牵扯出更深层的战略矛盾。俄罗斯终止黑海粮食协议后,乌克兰粮食出口完全依赖欧洲陆路通道,而中东欧国家恰好处于这一链条的关键节点。 三国禁令不仅是对经济利益的捍卫,更是对欧盟“援乌优先”政策的隐性反抗。正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所言:“乌克兰粮食可以通过我们转运,但不能进口到这里。”这种态度,折射出欧盟内部在安全与经济之间的撕裂。 欧盟委员会的诉讼威胁,能否迫使三国让步?从历史经验看,可能性微乎其微。波兰已明确表示“即使吃官司也不撤禁”,匈牙利更将禁令范围扩大至20类农产品。 更关键的是,三国行动得到了国内民众的广泛支持——农民抗议、政党施压、舆论发酵,形成了一道难以突破的防线。而欧盟若强行推进诉讼,不仅可能激化内部矛盾,还会进一步削弱其全球贸易话语权。 这场争端的结局,或许将重塑欧盟的贸易政策框架。它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全球化逆流中,单一市场规则难以应对地缘冲突引发的供应链危机。 欧盟若想避免“官僚主义硅谷”的嘲讽,必须找到平衡规则与现实、团结与分化的中间路径。否则,类似的禁令风波,只会愈演愈烈。 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欧盟与中东欧国家的这场博弈?是坚持规则至上,还是优先解决民生危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