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刊文声称,北京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信心迅速提升,但

修竹崽史册 2025-11-01 10:54:44

10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刊文声称,北京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信心迅速提升,但中国国内一系列不断恶化的结构性问题,却对这个新崛起超级大国的未来构成了挑战,中国快速崛起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过去几年,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分量确实重了,经济体量稳坐第二,科技领域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新能源车卖到欧洲街头,5G基站铺满全球角落。   国际社会看在眼里,联合国、世行、金砖峰会,哪个场合没有中国声音?二十届四中全会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更把科技自立自强、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这些关键词写进未来五年蓝图,方向明确,步子稳健。   这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基于完整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庞大人才储备的底气。   西方观察家总觉得中国自信来得太快,其实忽略了,这份底气是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一步步攒出来的。   房地产市场调整确实拖累增长,过去靠土地财政和地产拉动的模式走到尽头,销售下滑、债务压力、库存高企,这些都是事实。   人口结构变化更像一道慢变量,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缩减、生育意愿走低,未来十年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几百万,养老、医疗、托育的压力会越来越实打实。   再加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没完全到位,新旧动能转换卡在半道,内需不足、预期偏弱,这些堵点确实存在。   可关键在于,中国从没把这些问题当成秘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年年讲风险,二十届四中全会直接点名“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卡点堵点”、“重点领域风险隐患”。   政策层面早有布局:化解地方隐性债务、稳楼市、促消费、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货币财政双宽松,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这些赛道都在加速。   世界银行报告也说,2025年中国增长预计4.5%,虽有放缓,但政策空间充足,出口韧性、制造业投资、绿色技术需求都在托底。   德国媒体爱用“代价显现”来渲染悲观,其实中国崛起从来不是无代价的,快速工业化带来环境欠账,城市化进程挤出农业空间,财富积累伴生分配失衡,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必经的阵痛。   但中国选择的方式,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边发展边修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前布局,新能源装机全球第一,森林覆盖率逐年攀升,空气质量连续改善,这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工程。   消费升级也在发生,服务消费占比提升,文旅、健康、养老、教育培训,这些新需求正在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西方评论总盯着“根基动摇”,却很少提中国制度的自我纠错能力,五年规划体系就是典型,从“十一五”到“十五五”,每轮都根据新形势调整重点,保持战略连续性同时灵活应变。   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国资国企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加速,营商环境排名连年上升,这些改革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欧美国家面对老龄化、债务危机、产业空心化时,常常陷入党争泥潭,政策朝令夕改,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   中国崛起挑战的不仅是经济格局,还有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当一个发展中国家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现代化,还能保持稳定、持续增长,这本身就动摇了“西方中心论”的根基。   所以他们急着找“裂缝”,想证明中国模式不可持续,但历史早已证明,任何大国崛起都会伴生阵痛,美国从农业国到工业霸主经历了多次危机,日本战后高速增长也出现泡沫破裂,韩国金融危机后浴火重生,中国不过是正在经历自己的“压力测试”。   你怎么看?

0 阅读:0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