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李显龙在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表示,据预测,印度经济终有一天会赶上

柳淮蕊 2025-11-01 16:57:53

10月28日,李显龙在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表示,据预测,印度经济终有一天会赶上中国,甚至超越中国,这是因为印度经济还很年轻,而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萎缩。 要知道今年印度人口已经达到14.64亿,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过68%,中位年龄才28岁,10-24岁的年轻人群体更是占了四分之一还多。 反观中国,2025年总人口14.16亿,人口自然增长率还是负的,中位年龄已经爬到39岁,劳动力人口占比67.5%,确实比印度“老成”不少。 IMF1月的报告也预测,印度今年的GDP增速能到6.5%,比中国的4.6%高出近2个百分点,光看纸面数据,也难怪有人会觉得印度的“年轻红利”,能转化成赶超动力。 但光有年轻人口算不上“经济优势”,得能把人变成能干活、能创造价值的劳动力,这一点把印度的短板近期暴露得淋漓尽致。 10月22日,印度喀拉拉邦普拉马丹体育馆的停机坪上,就演了出荒诞剧,总统穆尔穆的直升机刚着陆,地面就塌出个1.5米的坑,机身直接倾斜。 后来查出来这停机坪10月21号晚上才浇的混凝土,连24小时都没养护够,国际标准里这种承重场地至少得养护7天,冬天还得延长到28天。 这哪是“年轻有活力”,完全就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工程质量没底线,连国家元首的安全都能拿来赌政绩。 更要命的是,10月初锡金邦的提斯塔三号大坝溃坝,90多人死了,150多人失踪,表面是山洪引发,其实是地质评估敷衍、施工贪腐,连不丹首相都站出来说,印度的地质治理根本没效果,要重新审查合作项目 。 你想啊,连停机坪、大坝这种关键工程都这么糊弄,年轻劳动力再多人,没合格的工厂、通畅的物流、稳定的电力,能创造出多少价值? 富士康在印度的工厂早就抱怨过,一天停电两次是常事,柴油发电成本比中国高三成,装配效率还低一半,一条生产线得比中国多雇一倍的人,这分明是效率拖累。 至于被李显龙称为“萎缩”的中国经济,这说法纯属把“增速换挡”当成了“增长停滞”,截至目前,咱的GDP总量已经突破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算同比增长5.2%,三季度环比还回升了0.1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5%,服务零售额增速一直在加快。 IMF1月上调了中国增速预期到4.6%,预计2026年还能稳定在4.5%,要知道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才3.3%,中国这个速度明显跑在前面,怎么能叫“萎缩”。 只是咱们的增长模式变了,过去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拉速度,现在转向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40% ,占了全球60%的份额,AI芯片、动力电池这些高端制造领域,外资还在加码,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快到30%了 。 这分明是把经济的“水分”挤掉,换成了实打实的“肌肉”,李显龙其实也看明白了,他私下里说中国“仍然是世界贸易体系受益者和维护者”,这比“萎缩”的说法实在多了。 中印经济的真实差距,光看增速看不到全貌,得看总量和质量,IMF预测2025年印度GDP是4.187万亿美元,刚超过日本成第四。 但中国按前三季度的体量推算,全年GDP能接近19万亿美元,是印度的4倍还多,印度想追上来,光靠每年新增的千万劳动力不够,得解决三个硬茬:政策稳定、基建完善、劳动力素质提升。 就说政策稳定,印度地方换届就改规矩,企业刚投的钱就面临变数,基建更不用提,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印度基建预算里40%都被贪腐掉了,真正用在工程上的不到60%。 劳动力素质更要命,印度成年人文盲率还有21%,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不到15%,很多年轻人就算进了工厂,也得花半年时间重新教基础操作,这效率怎么跟中国比? 咱们14亿人口里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一款中端彩电国内卖三个月的销量就超过印度全年,这市场深度和产业韧性,不是靠年轻人口就能短期赶超的。 李显龙的表态,其实也藏着新加坡的小算盘,跟他爹李光耀一样,深谙“小国看大势”的门道。 他表面夸印度有潜力,暗地里也在提醒印度,缺席RCEP这个区域合作框架,2019年临阵退出,怕中国制造冲击本土产业,结果把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机会丢了,现在想靠单打独斗承接产业转移,难上加难 。 他提中国经济“萎缩”,也不是真的看衰,是想点出亚洲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在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印度在靠人口红利冲速度,这种差异确实存在。 但赶超从来不是“年龄竞赛”,而是“发展质量竞赛”,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2060年代才到峰值,可要是这几十年里解决不了政策摇摆、基建落后、劳动力转化的问题,再年轻的人口也可能变成就业负担。 所以中国经济不是“萎缩”,而是在升级;印度经济更不是“必然赶超”,只是有希望破局。 中印经济的较量是场长跑,印度有年轻的起跑优势,中国有扎实的中途耐力,谁能笑到最后,不看年龄看内功,这才是最实在的道理。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