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市场有点意思。 科技股连着涨了大半年,最近两天突然“踩了刹车”,AI、半导体这些明星赛道集体降温,不少票单日跌得挺狠。群里立马就热闹了,有人喊“见顶了”,有人翻出K线说“高估了”,仿佛一夜之间,风向就变了。 但咱们得想想,这轮科技行情的底层逻辑变了吗?没有。AI对算力的需求是实打实的,光模块的订单排到明年,芯片厂的产能还在扩。 这些不是PPT,是车间里24小时不停转的机器。估值是不便宜,有些领域PE破百,但高估值不等于泡沫,它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增长的定价。就像20年前买亚马逊,谁算过它那会儿的PE? 真正发生变化的,是钱的流向。之前是“闭眼买都赚”,现在不行了。三季报一出,业绩不行的,故事讲不通的,立马被用脚投票。 资金开始往银行、高股息这些“稳”地方挪,这不是撤退,是换挡。市场在从“趋势驱动”切换到“基本面验证”阶段,就像长跑,前半程靠冲劲,后半程拼的是耐力和节奏。 现在,我们正站在AI产业周期的关键路口。2023年是ChatGPT点燃火种,2024年是全球大建算力基建,到了2025年,问题变成了:谁能真正把AI用起来?谁能在医疗、金融、制造里跑通赚钱的模式?这才是胜负手。 所以,眼前的回调,别慌。它不是牛市的终结,更像一场必要的“压力测试”,把只会画饼的筛出去,让真做事的留下来。 投资最怕的,不是波动,而是在涨时盲目追高,在跌时恐慌割肉。问自己一句:你买的,是一家公司,还是一个概念?答案清楚了,心就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