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五大遗憾: 第一,台湾没有解放 毛主席最早计划攻打台湾,是在1949年7月,当时他给周恩来的信中说:派300-400人去苏联学习空军,再购买飞机一百架,连同现在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坚部队,掩护渡海,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 然而遗憾的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不仅派兵干预,还公然派出美国第七舰队去台湾海峡。美军从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进一步恶化,无奈之下,毛主席改变机会,先抗美援朝。 客观上说,美国的武装侵略,严重阻碍了毛主席“夺取台湾”的计划。此后,很多年后,各种各样的事都很忙,比如制造原子弹,对越南,印度的自卫战,包括那十年,又让解放台湾这件事拖了下来。 1976年在临终前曾对华国锋说过自己的“盖棺定论”,说自己干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把蒋介石赶到一个岛上去了,很多人叽叽喳喳的,无非是让我收回来那几个岛。他还说,估计要交给下一代了。 第二,没有实现骑马走江河的愿望 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他首次详尽阐述这一构想:“从黄河入海口沿河而上,带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同行,只准骑马,不准坐车,一天走六十里,骑骑走走直至昆仑山,再顺长江而下到崇明岛,用四五年时间完成考察。”他坦言此举意在效仿徐霞客,深入民间掌握第一手国情。 为实现这一计划,各项筹备工作逐步推进。1964年夏,骑兵部队特意调来警卫人员在北戴河训练,一匹与转战陕北时所骑白马相似的坐骑已准备就绪,毛主席本人也以游泳与骑马作为夏季主要运动,为长途考察蓄力,计划1965年春正式成行。 然而,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全面扩大侵越战争,国际局势骤然紧张。毛主席无奈搁置计划,慨叹“要打仗了,黄河这次是去不成了”。晚年,但终因国事繁冗与身体渐衰,未能踏上这段丈量山河的旅程,成为他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 第三,没有见到父母最后一面 对父母的亏欠,是毛主席早年革命生涯中难以弥补的遗憾。1919年10月,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因患淋巴腺炎不幸病逝,年仅53岁。而此时的毛主席正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兼理《湘江评论》的编辑事务,听闻噩耗时未能及时赶回韶山奔丧,待处理完手头事务归家时,母亲已然下葬。 更令人痛惜的是,仅隔一个月,父亲毛顺生因突发急性伤寒去世。接连的噩耗让在外奔波的毛主席深受打击,他星夜赶回韶山,为父母补办合葬仪式,在墓前长跪不起,未能见父母最后一面的遗憾,始终深藏心底。 第四,建国后和贺子珍只见了一面 建国后与贺子珍仅有一面之缘,是毛主席晚年时常感念的遗憾。1928年,贺子珍与毛主席结为革命伴侣,在井冈山斗争、长征路上风雨同舟,她曾为掩护战友身负重伤,两人共同经历了最艰难的革命岁月。1937年,贺子珍赴苏联治病和学习,此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回国,两人逐渐疏离。 1948年底贺子珍回国后,一直居于东北,建国后也未曾到北京。直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期间,经时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夫妇安排,贺子珍才得以登上庐山与毛主席相见。两人交谈一个多小时,从贺子珍在苏联的艰苦生活聊到李敏的婚事,毛主席还提及自己辞去国家主席职务的缘由,贺子珍则反复提醒他“当心有人害你”。此后两人再未相见。这次相见成为建国后唯一的重逢,1976年毛主席逝世前,仍曾向身边人问及贺子珍的近况。 第五,临终没有回到韶山 1893年出生的他,在韶山度过了17年青春岁月,这里是他革命理想的萌芽之地,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后便再未回乡,直至1959年6月,才在阔别32年后踏上故土。那次回乡,他拜谒父母墓地、探望乡邻、畅游水库,夜晚写下《七律・到韶山》,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的眷恋。 1966年7月,他在武汉畅游长江后曾计划回韶山,因局势变化未能成行;1975年,82岁高龄的他对身边工作人员坦言:“人对自己的童年、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到老年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 1976年,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为了实现毛主席的愿望,工作人员计划于9月15日送毛主席回韶山养病,然而他没有等到那一天。9月9日,他老人家在北京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