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杜文龙提醒,美国这次南海坠机事件,我们不能光看热闹,看表面。不排除美国进

茂盛楼兰 2025-11-03 14:21:18

军事专家杜文龙提醒,美国这次南海坠机事件,我们不能光看热闹,看表面。不排除美国进行各种其他的侦察行动和测绘行动。这是我们必须引起警惕和关注的。 10 月 26 号下午,美国的“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折腾,先是一架MH-60R直升机掉海里,没过半小时,一架F/A-18F战斗机也跟着坠了,虽说人都救上来了,但这接连出事的架势本身就透着古怪。 美方嘴上说可能是燃油有问题,可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个说辞,真正的算盘比南海的海底淤泥还难扒,先不说美军JP-8喷气燃油有严格的品控流程,从提炼到加注要过8道过滤关卡,出问题的概率还不到0.03%,单看“尼米兹”号的“老毛病”就露了馅——2022年它就因储水仓焊接老化漏水停港维修,2023年又被曝出动力系统零件磨损,如今拿“燃油”当挡箭牌,倒像是给自家装备拉胯找了个敷衍的遮羞布。 更巧的是事故地点,距中国中建岛仅120海里,还在九段线内侧,这地儿2001年就发生过中美撞机事件,美军偏在这儿扎堆掉机,哪有这么多巧合能凑一块儿? 所以,杜文龙专家点破的“侦察测绘”,才是这件事的核心,2021年美军“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撞海山,事后美军内部报告承认“对南海部分海域地形数据掌握不足”——要知道南海有不少移动沙丘,每年能移动3到5米,还有时速2节的暗流涡旋,没有精准的海底地图,核潜艇就是瞎闯。 如今两架军机坠海,正好给了美军动用高精度测绘设备的借口,要找黑匣子和残骸,就得用侧扫声呐和多波束测深仪,这些设备的测绘精度能达到厘米级,找残骸的同时,顺手就能把周边海域的海底地形、水文数据摸得一清二楚,比平时偷偷投放声呐浮标效率高好几倍。 2022年美军F-35C战斗机在南海坠海时,就借着“打捞残骸”的名义,让“杜威”号驱逐舰和“毕加索”号打捞船在事发海域待了21天,实质把南海北部的海底地形测了个遍,这次不过是换了个机型故技重施。 更得盯紧的还有美军的拖延战术,南海洋流复杂,黑匣子在海水中可能每天漂移1到2公里,美军完全能以防止核心技术泄露为由,在事发海域长期停留,到时候只要把无暇号测量船一调过来,声呐浮标一撒,既能补全南海中部的水文数据,还能摸清中国水下光缆和声学监测设备的分布,为后续核潜艇活动铺路。 这算盘打得叮当响,这时候看咱们说的那句“愿提供必要援助”,其实就是把了美军的“脉”:要是接受援助,美军的测绘设备就藏不住;要是不接受,那点借打捞搞侦察的小心思就更明显,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正好戳中了美军的软肋。 说到底,这起坠机事件就是美军外强中干的缩影,一边想靠航母在南海刷存在感,彰显所谓的军事优势,一边又因为对南海核心数据掌握不足,只能用摔飞机这种笨办法找机会;“尼米兹”号去年还从其他军舰上拆零件当备件,地勤人员因薪资拖欠闹过罢工,装备老化还硬撑着搞高强度部署,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状态,早就不是第一次暴露了。 看明白这些,就不会只把这事当热闹看,美军借“意外事故”搞侦察的套路,其实早就有迹可循,但越是藏着掖着,越说明它在南海没底气,南海从来不是美军的侦察后花园,那些打着意外幌子的小动作,只会让它的霸权焦虑越来越明显。 我们保持警惕,不是怕了这种拙劣的算计,而是清楚,只有看透表象下的图谋,才能稳稳守住这片海域的和平稳定!

0 阅读:42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