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包塘四千块,换来一池浑水和一条条贱价罗非,广西某村一位老父亲守了三年的原生态鱼塘就这样在几天内被人“改造”,这事儿昨天在钓友圈刷了屏。 事情经过不复杂,老汉原本一百块四小时的小钓点日进三五百,为了鱼肉鲜美他连饲料都不用,割草种红薯当天然饵料,可来谈合作的外地包塘客张口四千就要整四个月,花言巧语加几句乡里乡亲的信任牌,合同一签钥匙一给,卡车罗非连夜倒下去,水面瞬间沦为“放生现场”。 罗非号称淡水界打工皇帝,耐缺氧、食量大、繁殖快,一旦占坑原住民就只能打工,这边本地鲫鱼草鱼被逼到角落,那边水体富营养化开始翻塘,老客人钓上一条“泥味十足”的罗非当场摆烂,社群里直接对喷说再也不来。 问题来了,四个月四千块听着像稳赚不赔的押金,实则是合同漏洞大坑,鱼塘生态在法律上属于承包人资源,应配套管护条款和违约金,否则就成了典型的短视开发,负责的村委会也难辞其咎,对环境失管算谁的账,罗非满塘后清场成本少说上万。 这出悲喜剧提醒我们,乡村产业不是随便谈个价就能甩手,生态是慢工细活但破坏只需一车鱼,合约要写明养殖品种监管责任也要跟上,否则今天是鱼塘明天可能就是茶园果林,而我们作为消费者下次再遇到味同嚼蜡的“速成品”,别忘了点赞回怼,市场不认可,比任何黑心合同都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