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现,明明中俄边界早已划清,可一打开中国地图,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

罗普娱记 2025-11-04 11:01:41

有网友发现,明明中俄边界早已划清,可一打开中国地图,俄罗斯远东的海参崴、伯力、库页岛等地方,依旧被用中文标注。有人疑惑这是不是没完没了地“翻旧账”? 中俄边界早在1993年就通过重新划界彻底厘清,2014年国务院还专门给珲春划入的5处地理实体命名,双方对现有边界毫无争议。 但地图上括注中文地名,跟主权归属是两码事,这既是国家明确规定的规范操作,更是对历史记忆的尊重,压根扯不上“没完没了”的纠缠。 先看最硬的依据——国家法规。2023年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里写得明明白白,“符拉迪沃斯托克”必须括注“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得标上“伯力”,库页岛对应的“萨哈林岛”也得附上中文原名。 这是依据《测绘法》《地图管理条例》出台的国家级规范,全中国的公开地图都得这么画。 这些地名的来头,是刻在历史里的印记。海参崴这名字,本来就是中国渔民起的,意思是“海边的晒网场”,清朝时这里是吉林将军管辖的渔港,渔民世世代代在这捕鱼晒货。 伯力更早,是达斡尔族的聚居地,当地人叫了几百年“伯力屯子”,直到19世纪沙俄才改成“哈巴罗夫斯克”,用的还是那个侵略远东的探险家的名字。 库页岛更不用说,从唐朝起就纳入中国版图,元朝设巡检司,清朝时每年都派人去收贡赋,岛上的赫哲族、鄂伦春族一直向清廷纳贡,这地方的中文名称比俄文名称早了上千年。 这些地方变成现在的样子,全是近代不平等条约逼出来的。1858年的《瑷珲条约》割走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海兰泡;1860年的《北京条约》又把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抢了去,海参崴、库页岛全在里面。 当时清政府签条约是被逼无奈,可中国百姓对这些土地的记忆不会因为条约就消失。 更关键的是,标注中文名跟承认现有边界一点不冲突。中俄早就通过谈判解决了所有边界争议,1993年重新划界时,俄罗斯还把4.7平方公里土地归还给中国,后来国务院给这几块地命名为吉龙沟、界牌岭,双方都认可。 现在中俄贸易额年年突破千亿,能源管道直通内地,军事演习常搞联合行动,要是真在“翻旧账”,能有这局面?说白了,主权是主权,记忆是记忆,我们承认现在的边界,但没必要假装这些地方从来没有过中文名字。 这种标注在国际上也很常见,根本不是中国独一份。韩国地图上,朝鲜半岛的很多旧地名至今保留,哪怕有些地方现在不属于韩国管辖;日本对北海道的一些地名,也会标注阿伊努族的传统称谓。 越南甚至还拿历史地名做文章,硬把自己史料里的“黄沙”“长沙”往中国西沙、南沙群岛上套,虽然逻辑牵强,但也说明保留历史地名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中国只是规规矩矩标注史实,比某些国家乱攀关系靠谱多了。 有人觉得这是在挑动对立,纯属想多了。地图上的文字从来不是武器,真正的“翻旧账”是拿历史说事破坏现实合作,而中国做的是尊重历史的同时珍惜现在。 海参崴现在是俄罗斯远东的港口,但每年还有不少中国人去那旅游,看到地图上的“海参崴”三个字,想起的是历史教训,不是要去抢地盘。 说到底,保留这些中文标注,是给历史留个注脚。100多年前,我们丢了这些土地,是因为国家弱;现在国家强了,既不会用武力抢回来,也没必要刻意抹去记忆。 自然资源部把这些地名写进规范,就是要提醒后人:这些地方曾经是中国的,因为落后才丢了,得好好搞发展,不能再犯过去的错。这是警示,不是纠缠,跟“翻旧账”压根不是一回事。 那些觉得是“翻旧账”的人,要么是不懂历史,要么是被别有用心的说法带偏了。看看国家地图规范,读读近代史料,就该明白:记住海参崴、伯力的中文名,是尊重过去,更是立足现在。 这种标注既不影响中俄关系,也不违背国际法,就是个简单的历史记忆留存,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真要纠结,不如多想想怎么守住现在的国土,怎么让国家更强大,这比盯着地图上的几个字有意义多了。

0 阅读:1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