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台湾的“经济战”已经打完了!很多人以为,大陆迟迟不动,是忌惮军事干涉。错了!真相是,我们真正忌惮的是统一后的“经济绞杀”。 而现在,美国“脱钩”失败(稀土、产业链),事实证明世界离不开中国,这场“经济战”我们已经赢了,最大的障碍已被清除! 十来年前,情况确实让人捏把汗。 那时候咱们在核心技术上处处受制,2018 年的中兴事件就是典型例子,一旦芯片供应中断,连基站都没法生产。 要是在那个节点贸然行动,西方若联手掐断产业链,不仅经济发展会受重创,老百姓的日常用品供应都可能受影响。 这种顾虑并非畏惧,而是对民生负责的考量,毕竟不能拿大家的生活去冒险。 不过这些年情况已经完全不同,单看稀土领域的表现就很清楚。 美国前段时间高调宣布产出高纯度氧化镝,宣称打破了中国垄断,可细看数据会发现,其月产量仅 8.5 千克,还不到中国月产量的三万四千分之一。 他们现在达到的技术水平,咱们早在三十五年前就已经实现,如今中国的稀土纯度早已升级到 99.999%。 美国最大的稀土企业 MP Materials,去年开采的矿石有 98% 仍需运到中国冶炼,自家建成的冶炼线,产能连 3% 都不到。 这并非中国刻意卡脖子,而是稀土加工的技术壁垒,本就不是三五年能突破的;2023 年咱们还将 18 项稀土加工技术列入限制出口目录,他们想绕开中国供应链根本不现实。 美国想推动的供应链脱钩,最后也成了泡影。 过去六年多,美国一直在打关税战,本想通过这种方式减少贸易逆差,结果 2024 年的贸易逆差比 2017 年增长了 50%,消费者价格指数四年累计上涨 21.2%。 换句话说,美国加征的关税最终全转嫁到了本国消费者身上,超市里的日用品价格涨了不少,中美贸易额却逆势增长 3.7%。 光伏产业就是最直观的例子,美国拿所谓 “人权” 当借口限制中国光伏产品进口,可结果却是自家清洁能源转型陷入停滞,连美国太阳能工业协会都忍不住发声,称本国政策拖累了整个产业。 美国的技术封锁手段,如今也渐渐失灵。 比如在芯片领域,前几年美国连光刻机都限制对华出口,想借此卡住咱们芯片产业的脖子。 但上海微电子如今已经能交付 28 纳米浸没式光刻机,中芯国际还在测试中向 7 纳米技术突破;除此之外,璞璘科技的纳米压印设备、浙江大学的电子束光刻机也在同步推进,三条技术路线并行之下,芯片设备的国产化率从 2.5% 提升到了 15%。 以前中国高端制造多依赖组装,现在从稀土冶炼到芯片设备,全产业链都能自主支撑,中国也成了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这些变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一步步筑牢的经济底气。 如今再想对中国搞经济绞杀,根本不具备现实条件 —— 美国新能源企业离了中国的稀土加工品,就造不出电机;欧洲车企少了中国的光伏组件,就完不成减排目标;全球贸易中,每五件商品里就有一件与中国产业链相关。 与此同时,两岸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加深。 2024 年前九个月,两岸贸易额同比增长 9%,新增台资企业数量提升 5.6%;还有 800 多位两岸企业家齐聚峰会,讨论的重点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融合合作。 台湾的半导体企业需要大陆的市场和制造能力,大陆的新能源产业也能借助台湾的精密技术,这种互补性不是谁想拆分就能拆开的。 就连台企冠捷的总裁都表示,两岸在数字经济领域合作,能实现 “一加一大于二” 的效果。 美国商务部最近悄悄放宽了部分芯片设备的对华出口限制,这不是出于善意,而是本土企业实在扛不住了 —— 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撑,他们的研发成本根本收不回来。 MP Materials 宁愿花高价购买中国专利授权,也要把稀土运到中国加工,这就是当下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