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好纯电才能做好增程?我根据自己的知识回答一下。大家会发现,纯电车这些年技

恒南谈汽车啊 2025-11-04 17:03:42

为什么做好纯电才能做好增程?

我根据自己的知识回答一下。

大家会发现,纯电车这些年技术的进展远超增程车,因为纯电没有额外的补能装置,首先需要更苛刻的电耗表现来维持续航。所以纯电车一直在卷驱动电机功率,卷800V高压,卷周边电气设备的省电,卷热泵空调,卷极致的热管理,把每一份能量都充分的利用上,甚至包括冬季驱动电机的热量。

另外和大家透露一下,这次小鹏的全新热管理系统,就连芯片运行时的微弱热量,也能被回收为乘员舱与电池的保温能量!!

优秀的能耗表现背后的研发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很多增程车,电耗压不下去,也就只能掩耳盗铃的搞出来个名词,美其名曰“驱动电耗”,仅仅计算电机功率,去掉了空调和周边电器、芯片的用电,这样显得能耗会好看一些,但实际纯电里程就大打折扣。

不过好在有增程器可以烧油补能,因此馈电能耗也会比较高,甚至达到了百公里10L以上,耗能和燃油车相差无几。

小鹏X9更大的7座MPV,超级增程版的纯电续航达450km,哪怕是馈电油耗仅为5.5L/100km,基本是日系轿车的水平。

增程式电动车本质上是"带发电机的电动车",其核心驱动力仍来自电池与电机。

纯电车型在电机效率、响应速度和控制逻辑方面的积累,为增程式车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纯电车型需最大化电机效率以延长续航,目前小鹏等头部纯电车企的永磁同步电机最高效率已达94%-96%,且高效率工况区间更宽泛 。

另外,传统增程车的电池包都比较小,一般都是在40度左右就已经很好了,甚至有的车企更低。既然有油箱“兜底”,车企就不需要追求电池技术,也省了研发的钱。

快充?不用高功率,反正可以烧油。

安全?毕竟电池小,也容易防护,热失控风险小。车身刚性差不多就行,不需要一体压铸。

温控?电池小,也容易冷却或加热,不需要复杂算法控制。在极端天气下,烧油发电,用户感知不强。

寿命?客户感知不大,反正衰减了也有油箱。

底盘?不用做太难的底盘校调,反正电池小重量轻。

如果没有纯电积累,后面想换大电池就容易带来重量过重、能量损失大、不安全等问题,导致整车效率低、油耗高,甚至危及安全。

但上面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纯电车企不得不面对的大山,只有艰难的付出研发跨过去才有出路。

纯电研发压力是巨大的,纯电倒逼技术突破,没有退路,不容易产生“技术惰性”。纯电车企在电池热管理系统、快充技术、安全防护等方面投入显著。

例如小鹏采用智能热管理系统,通过温度预测控制优化电池和电机散热,避免高温或低温导致的电池性能衰减。为了整车和电池安全,从2年前就开始国内首家上了一体化压铸。

最后,平台共享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加快迭代速度,但前提是必须先建成先进的纯电平台。

800V高压平台是纯电车型的重要技术突破,而这一技术在超级增程式车型中得到了更快的应用。平台共享是降低增程式车型研发成本的关键,增程与纯电车型共用底盘、电池包等核心部件,充电架构和热管理系统高度相似,实现了技术复用。

所以做好优秀增程的前提,是先成为“纯电专家”:

1. 技术底层相通:增程的核心是电驱系统,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纯电平台上。

2. 研发压力塑造能力:纯电的严苛要求倒逼企业在电机、电池、热管理、高压系统、整车安全等方面全面突破。

3. 平台复用降低成本:共用架构让增程车型快速迭代,但前提是先建好纯电“地基”。

4. 用户体验升级:只有把用纯电的体验做到极致,增程才有更大意义。

只有具备强大纯电研发能力的企业,才能打造:

○ 更长的纯电续航

○ 更低的馈电油耗

○ 更快的充电速度

○ 更智能的能量管理

○ 更接近纯电的驾驶质感

○ 更接近纯电的城市用车体验

没有纯电深厚积累的传统车企,即便推出增程产品,也往往停留在“油电叠加”的初级阶段。

如果想走的稳,至少得有一款先行的纯电技术试验品,把各项技术短板补足,充分验证,后续才能追上超级增程的步伐。

小鹏X9超级增程首发评测大v聊车小鹏汽车[超话]

0 阅读:0
恒南谈汽车啊

恒南谈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