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

茂盛楼兰 2025-11-05 10:21:50

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2023 年 8 月,日本不顾全球反对启动核污水排海,中国、韩国等邻国第一时间按下红灯,直接让日本海鲜出口量暴跌,可两年过去再看,2024 年日本农林水产品出口反倒冲破 1.5 万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 而这背后显然是藏着日本的 "门道",其中最直白的招数就是砸钱铺路,排海后刚遭遇禁令,政府就火速下拨 200 亿日元救济金,相当于渔业年出口规模的 5%,直接给濒临崩盘的水产行业输血。 更狠的是长期扶持,农林水产省推出专项贷款补贴,企业在海外建加工场、冷库甚至开日料店,5 亿日元以内的贷款能享受 5 年利息补贴,最高能省数千万日元。 这笔钱也没白花,东南亚的冷链库建起来了,越南成了扇贝加工中转地,对越出口一下子涨了 7.9 倍,虽然补不上中国市场的窟窿,但至少让海鲜有了去处,他们还砸钱搞推广,给外贸机构 JETRO 追加 50 亿日元,在全球 70 多座城市开产销会,硬生生把美国、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变成了扇贝主力买家,到 2024 年 9 月,扇贝批发价从暴跌后的 2500 日元涨回 5500 日元,比排海前还贵了不少。 光砸钱不够,还得有安全背书糊弄市场,日本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报告当成了“免罪金牌”,反复强调排海符合国际标准,对环境影响可忽略不计。 2024 年 10 月 IAEA 组织 11 国专家去福岛核查,说水质达标,日本立马把这结果印在出口宣传册上,还搞了套安心计划:所有出口海鲜加贴二维码,扫码能看捕捞海域和检测记录,再配上水产厅隔天更新的监测数据,一套组合拳下来,不少对核辐射没概念的消费者还真信了安全论。 更鸡贼的是打“标准擦边球”,比如氚含量按日本标准降到 700Bq/L 以下,这比世卫组织饮用水标准还低,虽然中国把进口限值压到 100Bq/L,但其他国家没这么严,正好给了日本海鲜可乘之机。 当然,市场的“健忘症”和替代渠道也帮了大忙,排海初期的抗议声浪过去后,媒体关注少了,消费者警惕性也降了,中国虽然还禁着福岛等 10 县的海鲜,但 2024 年 6 月放宽了其他地区的进口,只要有双认证和 CNAS 机构检测报告就能进,北海道扇贝通关率都到 78% 了,山姆会员店悄悄恢复了日本北极贝供应,高端日料店也开始进海胆,反正有检测报告背书,食客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那些核污染海域的海鲜,早被做成了罐头、鱼松这类加工品,谁还看得出来原产地?加上,全球海鲜供应链本就盘根错节,中国、俄罗斯的养殖海鲜虽在发力,但短期内还没法完全填补市场空白,日本海鲜倒成了部分商家的 “性价比之选”,消费者也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接盘者,何况真要较真,除了明确标着日本产的,那些换了马甲的产品根本无从分辨,总不能从此跟海鲜彻底说再见。 说到底,日本海鲜不愁出口的假象,全靠市场转移、供应链造假和公关造势撑着,压根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另辟蹊径,这种玩法短期能粉饰数据,长期来看就是饮鸩止渴——放射性物质还在海里扩散,2023财年排了3.12万吨,2024财年计划排5.46万吨,污染范围只会越来越大。一旦未来检测出海鲜体内核素超标,消费者的信任崩塌只在一瞬间。 日本这种把商业利益凌驾于全球生态安全之上的操作,终究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等哪天各国的追溯系统完善了,消费者的警惕性提上来了,日本海鲜再想靠套路走天下,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海洋不是垃圾桶,信任也不是永远能透支的信用卡。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茂盛楼兰

茂盛楼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