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总是在联合国积极缴费,而联合国却经常成为针对中国的平台?答案很现实,也很

烟雨评社 2025-11-05 11:58:24

为何中国总是在联合国积极缴费,而联合国却经常成为针对中国的平台?答案很现实,也很压抑。如果不缴费,那将成为欧美打压和攻击大国的论坛,那时我们的形势会更加被动。 联合国的财政危机早已不是新闻。古特雷斯前段时间刚发出警告,若某些会员国再不交会费,那么联合国或走向“破产”。一个代表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组织,竟会因为缺钱而停摆?但现实就是这么讽刺。中国缴纳的20%会费,犹如及时雨,稳住了摇摇欲坠的联合国的阵脚。 先得搞清楚联合国会费的门道,这不是简单的 “交钱办事”。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会费缴纳额度是按照各国 GDP、人口等因素综合计算的,中国自 2019 年起成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缴纳国,分摊比例超过 12%,每年缴纳的会费金额超过 3 亿美元,而且几乎从未出现过拖欠情况。 反观有些欧美国家,比如美国,作为第一大会费国,却常年拖欠会费,截至 2024 年底,美国累计拖欠的联合国常规预算和维和预算会费超过 10 亿美元。 可即便如此,美国在联合国的话语权却丝毫未受影响,反而能频频推动对其有利的议题,这背后的关键,就在于欧美国家对联合国运作体系的长期掌控。 联合国看似是全球各国平等参与的国际组织,但在实际运作中,很多关键环节都被欧美国家牢牢把控。比如联合国秘书处的中高层职位,欧美国家人员占比超过 60%,不少重要议题的议程设置、文件起草都由他们主导。 再比如联合国下属的一些机构,像人权理事会,虽然名义上是独立运作,但常常被欧美国家用 “盟友串联”“议题绑架” 的方式操控,频繁拿涉疆、涉港等问题做文章,对中国发起无端指责。 中国积极缴纳会费,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保住 “话语权入场券”—— 按照联合国规则,虽然不会因未缴会费剥夺成员国资格,但会限制其在部分机构的投票权,一旦失去投票权,中国连在相关议题上发声反驳、表达立场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欧美国家 “自说自话”。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交钱了还受气,那干脆少交或不交行不行?答案是真不行。历史上不是没有过类似案例,上世纪 80 年代,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不满联合国被欧美操控,集体减少会费缴纳,结果呢? 欧美国家不仅没妥协,反而借着 “经费短缺” 的名义,进一步压缩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资源分配,甚至撤销了一些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援助项目。对中国来说,情况会更特殊 ——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联合国的存在,不仅关乎自身利益,更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 如果中国不缴费,欧美国家很可能会借机渲染 “中国不承担国际责任”,拉拢其他国家孤立中国,到时候不仅中国自身在联合国的处境艰难,连发展中国家阵营也会失去重要支撑,联合国彻底沦为欧美 “一言堂”,那才是真正的被动。 中国积极缴费,其实也是在为自己争取 “博弈空间”。虽然有时会面临针对性议题,但只要还在联合国体系内,中国就能利用平台发声。 比如在气候变化议题上,中国凭借自身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作为,联合发展中国家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挫败了欧美国家试图 “甩锅” 减排责任的企图。 在维和行动中,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累计派出超过 5 万人次,通过实际行动赢得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在联合国相关议题投票中,这些国家常常会站出来为中国发声,成为制衡欧美国家的重要力量。 如果放弃缴费,失去这些博弈空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会少了一个重要的发声渠道,面对欧美国家的抹黑攻击,只能在联合国体系外被动回应,效果会大打折扣。 更现实的是,联合国仍是当前全球最具普遍性、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即便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际平台能完全替代它。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按时缴纳会费,既是遵守国际规则的体现,也是为了在现有体系内推动改革,逐步改变欧美国家主导的格局。 比如中国推动成立的亚投行、新开发银行,虽然不是联合国下属机构,但与联合国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联合国发展援助体系的不足,也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到了更多话语权。这种 “在参与中改革、在改革中争取主动” 的策略,虽然过程艰难,却也是当前形势下最务实的选择。 说到底,中国积极缴纳联合国会费却仍面临针对性,本质上是全球权力格局失衡的体现 —— 欧美国家不甘心失去传统优势,试图通过掌控国际组织来遏制中国发展,而中国则在努力适应规则、利用规则,为自己和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权益。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虽然偶尔会感到压抑,但从长远来看,只有坚持参与、积极发声,才能逐步改变现有格局,让联合国真正成为各国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是某一方的 “打压工具”。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经济和军事,更取决于它的责任感、信誉和格局。老是耍小聪明,格局就小了,路可能也就走窄了。

0 阅读: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