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感慨:从明年起,印度将不得不面对中国为巴基斯坦建造的新型潜艇。   11月4

地缘历史 2025-11-05 17:48:05

印媒感慨:从明年起,印度将不得不面对中国为巴基斯坦建造的新型潜艇。   11月4日,《印度时报》的这句感慨,不像新闻,更像是一声叹息。   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天会来,而是它终于来了,而且比想象中更早。巴基斯坦的“汉果尔”级潜艇,正在一艘接一艘地成型、下水、试航。   第一艘已经完成海试,第二艘、第三艘也紧随其后。印度的注意力还在陆地边境线,阿拉伯海下面却悄然发生了质变。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军购交易。这是一次彻底的能力重塑。   中巴十年前签下的协议,如今开始兑现。不是纸面上的承诺,而是带着鱼雷发射管和AIP系统的实打实的潜艇。   2026年,第一批将正式服役。到2028年,巴基斯坦水下舰队的规模将从三艘扩张到十一艘,一口气翻了三倍还多。   而最让印度军界坐立不安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汉果尔”级潜艇的技术底子,是中国海军正在使用的039B型。   它们不是淘汰品,也不是阉割版,而是外贸型号里少有的全系统保留。   它搭载的AIP系统,能让它水下持续作战十几天。对比之下,印度现役的“鲉鱼”级,还得靠柴油机浮出水面补电。   这就意味着,巴基斯坦海军将第一次拥有“潜得深、潜得久、打得狠”的水下力量。   而且不止一艘,是八艘。每艘潜艇都有6个533毫米鱼雷管,不仅能发射鱼雷,还能打巡航导弹。   “巴布尔-3”,如果真搭载上去,印度就要开始认真考虑“海基二次核反击”的现实可能性。   印度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阿拉伯海不再是印度的“后花园”。   甚至连“印度洋是印度的洋”这种老口号,也开始显得有些尴尬。   没有水下威慑,印度可以随时掌控制海权;但现在,在任何一次海上冲突中,印度海军都要先问一句:我们的反潜能力,能找到这些“汉果尔”吗?   就连印度媒体都不得不承认,自己国家的潜艇发展“又贵又慢”。   “鲉鱼”级潜艇本来就是法国人造好的,印度只是组装,结果还拖了十多年。更别提AIP系统还得靠进口,自己造不出来。   至于核潜艇,连《印度时报》都写得一针见血,“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常规潜艇和核潜艇,但却不知道怎么建造潜艇的国家。”   巴基斯坦正在做的,不只是买潜艇,更是在学怎么造潜艇。后四艘将完全在卡拉奇造船厂建造,中方转让的是整个技术体系。   这意味着,未来即使没有中国直接参与,巴基斯坦也可能具备独立建造新一代潜艇的能力。   而这种“潜在能力”的转移,才是真正让新德里夜不能寐的地方。   它不仅削弱了印度对地区海上局势的控制力,也让印度自身的造舰计划变得相形见绌。   在中印技术竞赛中,印度输得最彻底的,或许就是水下作战。   军方的焦虑已经浮出水面。一位印度海军高官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这批潜艇将极大提升巴基斯坦的“区域拒止能力”。   换句话说,印度舰队再想像过去那样自由进出阿拉伯海,恐怕得三思。而如果未来冲突爆发,印度的航母编队甚至可能变成“移动靶子”。   这不止是军事层面的变化,这是地缘战略板块的剧烈错位。过去,印度洋是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联合掌控的“安全水域”。   但现在,随着中国通过潜艇技术与巴基斯坦深度绑定,这片海域的安全叙事正在被重写。印度不再是主角,而是棋盘上被动应对的一方。   更让印度不安的是,这种变化并非孤立事件。   巴基斯坦此前已经引进了中国制造的054A/P型护卫舰,如今又补上了水下力量的短板。   水面、水下同时发力,未来的巴基斯坦海军将首次具备体系化作战的可能。   而印度,尽管也在追赶,却总像是慢了半拍。每次有新项目,都要陷入预算、腐败、延误等老问题的拉扯中。   这就像是一场看不见的军备接力赛。巴基斯坦一边跑,一边接过中国递来的接力棒;而印度却还在原地争论战术。   等到真正发现距离被拉开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印度时报》的那句“从明年起,印度就得面对这些潜艇了”,不是感慨,是提醒,是提前下的“心理预警”。   他们不是没准备,而是准备得不够快、不够深、不够久。   尤其是在战略威慑这一块,巴基斯坦终于拥有了“说不”的底气,哪怕只是水下的一声低语,也足以让印度必须倾听。   这次交付,是一次政治宣言。中国用“潜艇”说话,巴基斯坦用“接收”回应,印度必须学会“听懂”。   阿拉伯海的浪花看似平静,但水面之下,已经暗流涌动。2026年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印度如果现在还不行动,那么接下来的三年,可能会比想象中更长,也更难。   因为这不是潜艇的问题,是地位的问题,是控制权的问题,是印度洋到底是谁的的问题。   答案,正在一艘艘下水的“汉果尔”中慢慢浮出海面。

0 阅读:65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