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调查英矿业巨头向中企售镍矿欧盟对中英企业间镍矿交易的调查,本质是借 “竞争保护” 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更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的典型操作,暴露了其在关键资源领域的霸权思维与双重标准。
这起交易的核心矛盾充满荒诞感:交易双方是英国企业与中国五矿,标的是位于巴西的两座镍矿,却要接受早已与英国脱欧的欧盟审查。欧盟给出的借口是 “可能损害市场有效竞争”,担忧镍矿供应转向其他国家,影响自身不锈钢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但事实是,中国五矿早已展现合作诚意,不仅积极配合调查,还明确承诺未来十年保障欧盟当前水平的镍铁供应,这样的让步却被欧盟以 “结构性不足” 轻易否定,足以见得所谓 “竞争风险” 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欧盟的真实算盘,是对镍这一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执念。在新能源时代,镍作为动力电池和不锈钢的核心原料,被欧盟列入《关键原材料法案》的战略资源清单,其自给率目标让布鲁塞尔对任何资源流动都高度敏感。眼看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布局中稳步推进,欧盟不愿看到产业链核心环节 “旁落”,便搬出《欧盟并购控制条例》的 “长臂管辖” 条款,将正常的商业交易纳入地缘政治博弈的框架。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与其标榜的 “开放包容” 理念背道而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次调查发生在中欧传递合作善意的关键节点。中方刚明确暂停稀土管制措施对欧盟适用,爱沙尼亚外长也以 “中间人” 身份访华传递合作意愿,欧盟却立刻翻脸,用调查行动回应中方的诚意。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不仅暴露了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的分裂与矛盾,更会严重损害其国际信誉。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产业链合作是必然选择。欧盟试图通过封锁手段保障自身资源安全,不仅难以得逞,反而会反噬自身 —— 既会让欧洲企业错失与中国合作的机遇,也会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中方已明确提醒欧盟恪守开放承诺,欧盟若继续执迷于保护主义,只会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失势。